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的内涵和关系。指出党的执政体制决定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反过来影响执政体制的合法性。为了使党的执政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及其构筑和完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稳定压倒一切”,法治、效率和民主的原则,正确处理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关系,构筑和完善科学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展和创新了党的执政理论,初步完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方面内容的执政理论建设。在党的会议和文献中,还是第一次鲜明而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认为,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伟大转变。一、提出加强党的执政…  相似文献   

4.
自我革命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政治品格,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支撑和重要手段,是党始终保持“四个自我”的内在能力指向。自我革命重在解决刀刃向内、“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问题。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四大”支撑要素,旨在解决执政“为了谁”“依靠谁”“怎样执政”以及“怎样长期执好政”等重大问题。就其内生关系而言,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是实现长期执政的灵魂导向,推进自我革命持续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推进自我革命与变革党的执政方式是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载体,推进自我革命坚持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是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重点解决党的执政体制问题,党的执政体制是落实"三执政"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针对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坚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性弊端;要坚持党政职能分开,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建立相对独立、有效制约的执政体制;要从国家政治体制层面解决党委与人大这一根本性的政治关系问题,有效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与行政融合的表象下,传统荒政之演进内含官僚制通过构建和完善赈济灾荒的公共行政体系,达致提升荒政的行政效能和表达政治价值诉求的合理化过程.但时至近代,国家能力下降和近代化因素的引入却使其内含的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念受到再审视,甚至发展为对整个官僚制体系遵循的行政规范的全面修正,亦使官僚制自身的演进陷入巨大挑战之中.因此,仅就行政国家成长中的“制度设计”而论,这关涉是否能在“重塑政府与社会关系”或“在社会成长中再造政府”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政府(国家),使政治和价值问题再度回到公共行政的核心位置.此过程即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揭示了中国传统公共行政体制自身具备的变革逻辑.  相似文献   

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执政体制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表现,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规范党与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的执政方式取决于党的执政环境,即执政党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于是,也就产生了党的执政环境变迁与执政能力建设关联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人与环境”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推进执政党执政模式的转变,就是要推进其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的转变,就是推进其从管理型执政向服务型执政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地位的需要。服务型执政模式的形成,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党政分开的执政体制;运用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方式体系。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党必须依法执政,这是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要依宪执政,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宪法、法律的关系,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准则,并从根本上为党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张要杰 《兰州学刊》2007,(1):101-102,110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意味着城乡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对农村社区治理而言,其影响尤为深刻,主要表现在:由统制型的集体主义治理向民主的村民自治演进、由韦伯式的官僚层级治理向扁平化的现代治理演进、由执政党一元化的单向治理向多层次的综合治理演进、由传统村落治理资源的逐渐堙灭向其悄然复兴演进、由非制度化的经验治理向制度化的专业治理演进、由旧式的权威治理向新兴的精英治理演进.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对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以及京津冀地区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了京津冀地区环境整体性治理的新模式: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专项委员会来处理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事务,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协调运转机制,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环境治理网络,加强政府与私营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在环境治理上的合作.同时,也要建立一个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通过信息的共享来实现动态化、常态化、高效率地治理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政治化的风险社会中,社会风险的治理离不开政治决策。传统的科层制政治结构将公众排除在风险决策之外,过度依赖专家政治,使风险决策失去了民主程序的监督,极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在社会风险治理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发展参与性协商民主,平衡政治家、专家和公众之间的风险决策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全球民主,构建全球风险治理体系,通过全球合作来解决全球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熠 《学术研究》2012,(1):49-54,159
我国现行的流域科层治理机制,难以实现流域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流域网络治理机制是流域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功能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发达国家流域治理的普遍经验,更是推进我国流域治理府际间"碎片化"缝合的现实选择。根据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以闽江流域为例,其政策着力点在于设立权威的流域协调机构、规范行政分层治理的考核体系、建立流域区际政府间的协商机制和完善流域治理的自愿性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以孝治天下是唐玄宗的治国原则和施政特点。唐玄宗亲注《孝经》,阐释"孝治"思想,并将其付诸政治实践,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其提倡孝道、推行孝治的目的,不仅是为其统治权力披上合法外衣,而且也想通过孝道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官僚系统,安定社会秩序,实现王权对社会的有效"支配"。  相似文献   

16.
"镇管社区"经历了从单一试点、多元试点到全面试点三个阶段,20年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发展形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社区实体化运作、非行政化、精细化服务、多元共治、不设固定模式等。社会治理理念下的"镇管社区"还存在"镇管社区"生命周期长短;如何做实社区;社区的"分类管理"与"一镇两制";镇与社区关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设官为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视阈中最为典型的官民关系命题和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这一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官僚产生的形上依据来说,上天爱民,设官代天牧民;从官僚权力的直接来源说,君不独治,设官佐君治民;从设官的社会根源说,民不自治,设官以治民;从君臣的政治责任角度说,君臣合道,设官为民事君;从君、臣、民的政治关系来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是基本的官僚规范。对"设官为民"的官民关系进行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竞争、多中心治道与我国公共服务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的公共服务改革在20多年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竞争,而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安排公共服务供给则给竞争提供了制度平台。分析多中心治理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中有效竞争的支持,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是治理主体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维度上运用权威配置资源、维持秩序的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和持续互动等特征。国家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高效等。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和校正发展路径,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需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苗俊玲 《理论界》2014,(9):19-22
工业社会条件下官僚制组织以其高效、稳定的组织结构特征成为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在其产生初期注重的是组织内部的发展,通过强化自身的方式来规避环境的外来影响。但是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公共舆论的不可控制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原来的通过强化自身的方式来规避环境的外来影响已不能适应对社会的管理。所以当代社会条件下,官僚制组织如何去管理网络公共舆论就成为其当代困境。针对这种困境,官僚制组织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去应对、以合作的方式来从事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