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有特色的文例形式,我们从对贞卜辞的判定、同字异形现象的判定以及两条卜辞刻写先后顺序的判定三个方面来细致研究对贞卜辞,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花东卜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前所未见的新材料。本文从这些新材料中总结出商代的一种祭祀方式——延祭,讨论了“延祭”的方式、特点及其性质,并尝试着对王:卜辞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由繁到简、由难到易”,这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近些年来,繁体字的使用逐渐增多。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当前社会用字繁化的原因,提出了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从繁趋简,加速汉字的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国家省语委对各地“城市语文评估”工作的开展,这种现象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于周原出土的H11:1、H11:82、H11:84、H11:112四片甲骨的族属,学界大致有三 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周卜辞,具体说就是文王卜辞;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商卜辞,或认为是 帝辛卜辞,或认为是帝乙卜辞;第三种意见认为:这些卜辞具有商周两族的甲骨特点,是商 王帝辛为册封周方伯这一典礼所进行一系列占卜的卜辞,受封的周人把帝辛的占卜用周人的 语言记录下来,契刻在周人甲骨上。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分歧是缘于各家对甲骨文文辞的不 同理解。本文讨论了这三种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四片卜甲具有两属性,从辞主方面 看,它是商卜辞,是确实的帝辛卜辞;从卜法传统看,它又是卜辞,周是确实的文王卜辞。  相似文献   

5.
甲骨卜辞信息传播模式有其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大多数甲骨卜辞体现出信息传播直线模式,贞人将预测的信息单向直线式传播给时王;二是甲骨卜辞只有部分卜辞体现了信息传播循环互动模式,贞人与时王各自预测结果的交流互通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6.
合文是古汉字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文章以《甲骨文合集》第五册—第八册为例,在对其中的合文进行穷尽整理的基础上,统计了合文的数量及其所占比例,探究合文在甲骨文行文中的作用,以说明合文在甲骨卜辞中的广泛应用和合文现象在当时的文字现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巫史传统是卜辞文学在殷周时期得以实现其社会性接受的精神内核,主要以神灵观念为根源,以通灵意识为途径,以巫术崇拜为表现,以吉美乐生为特征。深入分析卜辞文学接受的巫史内核,进而探究卜辞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环节,是卜辞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殷墟晚期祭祖卜辞中,"口"(祊)字习作商王施祭的处所名.一套完整的祊祭卜辞在占卜程序上大致包括两个层面的占卜主题第一主题首先是选用祭牲品种(牢、牢又一牛、羊等)及数量,第二个主题是选择祭牲的毛色.枋祭卜辞的占卜日绝大多数是在先王日名的前一天.本文对枋祭卜辞的辞式和选牲占卜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并将6组枋祭甲骨进行了缀合.  相似文献   

9.
中字本义为何?古读何音?其历史嬗变轨迹何从探寻?说者多昧。按《说文》中篆作中,云:从口,误;说解亦非。中非中字,乃■(史)字省体,已见卜辞。中  相似文献   

10.
湘潭大学萧艾教授说:“中国文学史应从‘卜辞文学'开始.‘卜辞文学'的确立,将打破中国文学史始于《诗经》的看法,把中国文学史向上推溯六七百年.”近年来,萧艾教授致力于“卜辞”研究.他认为,通过卜辞,可以从侧面去认识商代文学的面貌,某些卜辞之具有文学性质,这无论是从广义或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一词的含义,都是说得过去的.他认定  相似文献   

11.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建立了周全的计时系统。各个层级的计时概念通过语言中的时间表达式来进行映现。其中,“时称”是最低的时间层级和最小的时间单位,在商代卜辞中使用很频繁。对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人们对当时思维、哲学、文化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卜辞本身的精细考察。在一百多年的甲骨卜辞研究历程中,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字形和文献意义考释上,对于其自身个性系统特征以及对该系统隐含的造词规律和文化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还远远不够。从文本组类语团分布、历时断代分布、南北两系系属分布三个方面探讨“时称”的个性分布特征,可以在此基础上厘清殷商时期人们在时间语用上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相似文献   

13.
商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奠基者,在档案事业方面有很多突出的贡献,不但甲骨档案被视为中国目前保存的最古老的档案,而且商代的档案工作非常发达,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后世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卜辞中的省略、重复、语序和直接由一句话构成的命辞四个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甲骨文的口语特征.说明甲骨文是当时实际语言的真实记录,甲骨文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有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语言研究有了很显著的成就,但是对甲骨文同源词的研究却很少涉及。我们根据商周的传承关系,由周秦音系推测出商代音系,在一定范围内从字形入手,结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从字形、语音、词义三个方面分析甲骨文几组同源词,说明商代同源词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合集》第1—6册中有些牛肩胛颈骨左右各刻有一条卜辞,经考查,殷人在牛肩胛颈上刻辞有一定的规律,左右卜辞的契刻均有先后顺序,即左肩胛颈的正面,左边刻辞在先;右肩胛颈的正面,右边刻辞在先;直观来说,无论左右肩胛颈,靠近切去臼角有切口一边的刻辞在先。  相似文献   

17.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商代金文中含有量词的21篇铭文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出朋、具、珏、年、品等5个量词,词序以“名词+数词+量词”为常态。含有量词的铭文绝大多数是赏赐类铭文,赏赐物不仅有贝,还有玉、璋、积等。  相似文献   

19.
从酒台遗址发现论商族的起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台遗址的祭坛及大量陶器残片、卜骨残段及祭祀坑内遗物,说明其时期在商代及商代以前.在凤凰山附近发现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及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甲骨文中的"商"字,金文中的"蕃"字,形象地表明了商族的起源地望商和蕃,在凤凰山及其周围.诸多证据证明:商族起源地望在山东蒙山北侧、新泰市东都镇的凤凰山周围地域.  相似文献   

20.
商代甫族、甫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卜辞中反映出甫族人常受商王之命而从事各种农稼、田猎活动,商王也曾多次亲临甫地并在那里举行占卜活动。当时的甫地与敖、奠(郑)、曼、(女自)(自阝)等地之间似存在着一种呈扇面辐射形的地域临界关系,在地望上可与文献中所记作为炎帝和太岳之后的这一支姜姓中原古族相印合。商代的甫族人与后来许慎《说文》中所称由甫侯所受封的(许)国应存在有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