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72-75
清儒对图书分类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深刻,编出了数以千计的图书分类目录。他们在大量图书分类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改原来的分类法,最终编出了内容全新的分类法,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图书分类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叶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辨伪”一词含义甚广,本文所言,仅指辨别伪书.辨伪是整理古籍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书简产生很早.由于种种原因,古书中有真有伪,而且伪书也产生很早.清龚自珍《家塾策则说:“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自战国起,伪书代代有生,至清不绝.有人作伪,就会有人辨伪,我国辨伪之事由来已久.它起于两汉,延于唐宋,元明不绝,以清为盛.西汉刘向《七略》中多有辨伪语.东汉王充写《论衡》目的之一,也在于辨伪,该书“对作篇”说:“《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 相似文献
3.
叶树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在我国,勘书之事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并逐渐形成了校勘之学。进入清代,校勘学倍受重视,迅速发展,“乾隆中极盛矣,上自巨卿名儒,下逮博士学究,无不通知此义。”(清李兆洛《养一斋》卷一一)有清二百多年,是我国古典校勘学发展之昌盛时期。认真总结清儒校勘工作,对发展今天之校勘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9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的临颍紫阳书院是河南省唯一一所紫阳书院,书院创建者沈近思是清初恪守程朱之学的醇儒。沈近思创立紫阳书院与其学尊程朱,通过书院在中原大地传承程朱之学有关;也是其作为一邑之长,以书院为平台教化乡里,实现治化的重要手段。沈近思在临颍紫阳书院形成的书院观与清代雍正晚期的书院政策有一定关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郑吉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通过分析《易经》"身体→语言→义理"思想架构,发现,其中《易》卦与人的身体对应,并反映客观的外在世界之规律.卦爻辞以身体源出天地阴阳之规律,视语言为发自身体而建构一切政治伦理价值,以字、词为核心,在卦爻辞中作种种的延伸衍释,等于运用语言来作为身体之内在价值与外在世界相遇的媒介.以此一宇宙观为基础,可了解到宋儒对于先秦经典中生命与宇宙一体的奥义,实有瑰丽而深邃的阐扬,但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清儒注意到经典语言作为身体及义理实践的桥梁,也了解"语言多义性"的奥义,将宋明儒诠经忽略语言的偏失扭转过来.汉宋典范对儒典的解释,长短互见.儒家经典传统是跨越千百年时代交替的有机生命体,随着不断继起的新诠释,而持续发生转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
儒侠互补,首先,它只体现在部分士大夫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品性上,特别是在儒道释思想无法应付外在的强大挑战时,这些士大夫的侠气质就会被大大地激扬出来。其次,它表现为上层雅文化与下层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从而构成了总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再其次,这种互补并不集中显示在系统的思想观念上,而更多地表现在文艺中,凝聚在文学中的“侠”形象上。 相似文献
7.
赵言领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4):87-89
儒家文化和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比较儒侠之间的关系可发现,在"圣""勇""义""知""仁"等方面"儒侠互通",而在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道德与审美等方面"儒侠有别",而两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冲撞和融合,导致"儒的侠化""侠的儒化",为设计新的理想人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荆学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本文认为儒文化已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晚清武侠小说深受其熏染,尤其儒家尚义薄利观念,影响至深。侠所尊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信守诺言,生死与共的信义是义侠之“义”的精神所在,而这均导源于儒。崇尚刚健,自强不息的伟岸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亦为儒家所礼赞。晚清武侠小说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能灭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及英雄相互倾慕心理均体现了这一精神。 相似文献
9.
祁龙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评析焦循、阮元、凌廷堪的经学思想 ,并说明清代乾嘉经学乃是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而创建的经世之学。先是以惠栋为主要代表的吴派 ;继之而起的是以戴震为主要代表的皖派 ;又继之的是以焦循、阮元、凌廷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吴派以复汉人训诂为宗旨 ,形成了汉学。皖派主张由训诂以明孔孟之道。扬州学派提倡面向人事 ,面向实践。三者相继 ,构成了乾嘉学派的正统。其特征是崇尚朴学 ,即实学。前人统称乾嘉经学为汉学 ,或目之为考据学 ,都非笃论。 相似文献
10.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3,(1)
清代(特别是乾嘉)为经学昌盛,小学勃兴的黄金时代。继汉有作、名家辈出、硕果累累。探究原因,前修时贤多有论见。然能全面加以总结的当推章太炎先生《检论·清儒》: 清世理学之言竭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梏;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求近工眇踔善。 章先生从学术源流,政治背景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条件等方面对清代语言文字学勃兴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活动中,清政府一直推行着一条屈辱投降的外交路线,除了与侵略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外,与所交往多是贸易性质的事务,并无建交互派使者的关系.而真正名符其实的“中国遣使,始于光绪初”.此后,寥寥可数的专职外交使节中,有如李鸿章之流的卖国求荣的外交官员,也有不辱使命的佼佼者.参预“东三省交涉”的驻俄大使杨儒,就是其中深受人民尊敬的一位爱国使者. 相似文献
12.
周春健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最早从事学术史研究的学者,其《訄书.清儒》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今从撰著收录、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及影响诸方面对《清儒》略作分析,以明该篇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海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2-36
李元春是清代中晚期关学的代表人物。李元春的理学思想渊源于河东之学,属于理学中的程朱一派。在清代考据学独盛之际,李元春坚持朱学的立场,批判汉学和王学,同时又继承关学重视礼教、崇尚实学的学风,代表了关学在清代中期以后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6)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明清回儒,关于心性的阐释不仅丰富了儒学心性论的维度,也丰富了伊斯兰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彭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49-53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16.
钟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4)
王充是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是公开举起“伐孔”、“刺孟”的战斗旗帜的进步思想家。王充所处的时代,是孔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时代。西汉王朝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它继承了秦王朝的政治路线,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都是尊法的。到了西汉末期,随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世家豪族地主的势力越来越大,土地大量兼并和集中,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激起农民的反抗,到处举起起义的火把。地主阶级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吓破了胆,他们一面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一面乞灵于孔孟之道,大肆提倡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孔孟儒学,主要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作为麻痹、瓦解广大农民斗争意志的精神武器。从汉元帝刘奭开始,儒家思想在地主阶 相似文献
17.
清朝初年,有大批流人被发遣东北。他们在黑水白山中间,与当地兄弟民族一起并肩战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促进各族人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了光辉的业绩。名垂青史,光照人间。其中特别是文人吴兆骞,用自己的诗赋做武器,有力地抨击了沙俄侵略者,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正义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他无疑是一位清初的爱国知识分子。本文试图对流人名士吴兆骞做出新的认识和评价。有不当之处,希望指正。 相似文献
18.
管志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4):89-94
以德治军和以法治军互为映衬。传统武德文化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以德治军的思想底蕴。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曹操的武德思想作了探索,并从其戎马一生的军事实践、为政韬略、人才思想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发掘了曹操武德思想兵儒合一的独特表征,是解读曹操的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聂巧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69-72
杜甫的原集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已散佚,宋代"二王"本<杜工部集>是杜甫诗文集的第一个定本.宋人在"二王"本的基础上陆续对杜诗进行拾遗补缺,共得佚诗46首.今存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与文献记载中的"二王"原刻本在诗歌数量上有抵牾不合之处,即前者较后者多收诗歌5首.宋代不同版本的杜诗集注本所收杜诗的数量不尽相同,本文对宋代各种集注本所收之杜诗进行了准确的数量统计与评述. 相似文献
20.
司金銮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一、《过龙泉寺精舍》非孟郊佚诗而系孟浩然诗中华书局1981年版《全唐诗外编》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汝州部》所载,辑《过龙泉寺精舍》五言七韵为孟郊佚诗,误。此篇显见于宋蜀刻本、明铜活字本《孟浩然集》(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文同,仅题别作《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当系孟浩然诗。另有三证:其一,诗中“远公”、“虎溪”二典并出自庐山,前者见于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后者见于《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考孟郊一生并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