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深刻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本文在充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三方面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传播主体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杨明斋参加了中共创建工作,又以其较高理论素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仅如此,本文在深入挖掘史料时发现:(一)杨明斋是中共和山东地区建党时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二)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杨明斋较早地提出“中国革命要走中国道路”和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取信于民的党建论述;(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者,杨明斋系统地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观。而这些,恰是以往研究者未曾注意或者注意不够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中国最早介绍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流派之一。他们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在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研究并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辟了道路。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早期国民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既有客观因素,如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受到日本影响等;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是为三民主义寻找理论依据、早期国民党人充满革命选取精神以及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早期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给当时处于迷茫状态的中国人民以重大启发,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经验,从传播学视域考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者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传播艺术;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及其媒介素养的提升;注重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中国化的解码。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当首先向他们大力传播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能够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思想理论修养方面不断地取得新的进步。在对大学生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传播者的界定、传播合力、传播途径、传播对象的分析、传播内容、传播者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能够及时地拿出妥善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它对于推动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培养和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注重构筑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注重保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四个方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情况,湖南常德的赵必振在五四前期翻译了大量作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1902-1903年,赵必振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上下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广长舌》等二十余本日文著作,还翻译了具有爱国救亡作用的其他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播到中国来。赵必振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报刊活动入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过程。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如何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并逐步中国化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舆论斗争和新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于多层次、多群体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渠道;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生动性与时效性,构建了传播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与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和动力。应完善并强化互联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包括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新形式,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互联网规范建设,保障上通下达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最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最积极的宣传者。五四时期,他以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为此,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李大钊注重将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最先倡导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和理论问题,坚持更好地宣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讨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的制定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确立为中国人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通过斗争实践、与错误思想进行论争、全方位多途径地进行传播,以及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特点,它标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传播确定了两个前提: 传播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真正无产阶级性质的;这种传播的成功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变化相联系。政治传播者需要具备四方面素养: 智慧、思想、风格、知识。政治传播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政治传播中的传播者本身,是最重要的媒体。政治传播者要具有持久的政治传播毅力,不为一时一地的成功或失败所左右。传播目的正当,手段也必须正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就推出了五本《资本论》经典诠释本:《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资本论解说》《马克斯经济学原理》《通俗资本论》。考察这五本经典读本在中国的出版和早期传播情况可以看出,作为“早期传播”的文化载体、物质载体,《资本论》经典诠释本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树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旗帜,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全国21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信息、受传者、传播媒介和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认清问题的本质,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全面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教育革新和社会改革。作为马克思主义第一批传播者之一,他广泛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他支持工人运动,关注妇女解放运动等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传播者的阶级成分和政治地位的差异很大,传播目的也大相径庭;二是传播内容各有侧重,传播信息有对有错;三是传播渠道单一,广度有限;四是传播对象各有定位,针对性强;五是总体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是中国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非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虽然期刊存在的时间只有半年多,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少数民族传播者拥有接近性特质。这种接近性特质能使传播者的传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众中产生"自己人效应",从而提升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作为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民族高校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创造了有利的传播环境。"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史""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近现代史"等课程作为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媒介,有助于提升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所有这些构成了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