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90年前,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正式成立,此即被通称为"清华国学院"的著名学术机构。它最初由吴宓主持创办,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又聘请李济为讲师,此即该院历史上的"五大导师"。与此同时,它还先后拥有过马衡、林志钧、梁漱溟、赵万里、浦江清等教员。在短短4年时间内(1925-1929),清华国学院培养出了王  相似文献   

2.
唐宝民 《老友》2013,(8):13-13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实梁启超还非常热心于考古,并为中国考古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梁启超是最早把西方考古学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非常重视遗址的搜寻和挖掘工作。因此,他在担任国学院导师的同时,还担任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9年11月1日,直属清华大学,为跨学科研究重点机构。秉承老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精神,接续1930-19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清华国学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认知几乎一边倒地突出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院传统,这一取向主要源于当下的主流学术偏好,"国学"复兴是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大事因缘,以"国学"为正统来书写现代学术史则是这一大事因缘的结果,以蒋廷黻、雷海宗为代表的清华历史系的"新史学"传统遂被消融和遮蔽了。清华历史学派最主要的遗产是"新史学"而不是"新汉学",历史与社会科学并重、历史之中西方史与中国史并重、中国史内考据与综合并重,是民国时期清华历史学的主流,这一主流是美国鲁滨逊所倡导的新史学与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汇合。  相似文献   

5.
刘盼遂先生自幼攻读古籍,成年先后考入山西大学、清华国学院,受教于黄侃、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名师,致力于经学、小学之学习和研究。毕业后曾执教于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所名校,长于考据,擅作古诗,为当世公认一代学术名家。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清华国学院、文学院的学术研究史,分析了"清华学派"以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传统文化的"释古"特色,以及汇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追求,"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的治学态度。作者认为,这些特点虽然并非清华学派所独有,但在清华确实显示了相对的“集团性优势”。  相似文献   

7.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作了《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讲演,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并把孔壁中经、汲冢竹书等战国竹简的发现视为是"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王先生还身体力行,对于晚清以来新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及敦煌文书做了深入研究,并倡导"二重证据法",从理论上对新出土材料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出土文献研究的新纪元。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二千多枚竹简,其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文献,尤其是《尚书》和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面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于估计。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些内容也得以陆续整理公布,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推动清华简研究的深入开展,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清华简研究"专栏,刊登相关的研究文章,欢迎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社区》2014,(14):16-16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8,(2)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元任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他很多的研究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国界,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他联接了两个世界,即中国的学术世界和西方的学术世界,一方面他把西方的学术思想成功嫁接到中国学术领域,并让它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他又把中国传统学术的成果和方法引到了西方,建构了跨越东西方学术的宏大框架。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当代,大多为共时研究,在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非常独特。他对美国的语言学和汉学研究贡献巨大,在海外汉语教育方面的推广工作上也是成绩斐然,是许多美国汉学家的入门导师。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提出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他本人而言有其确定而厚重的文化内涵,这种理解早被他编写进《德育鉴》中。正是该书所容纳的历千百年不衰的道德话语探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与特色,使得它毋需舶来的独断形态的宗教,而全凭可以靠理性来把握的价值学说,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和代代相传,就有效地传播了做人的标准,确立了文明的基本纲常。这种过往文明进程的基本支撑力,也正是早期清华国学院神话的真正谜底,更应在今后的历史中被自觉地"接着讲"。  相似文献   

13.
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被称为"史上最牛毕业证"。毕业证的主人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其毕业证导师一栏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五人。前四位正是江湖上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清末民初的各次政治事件都有他深度参与的身影;是笔锋常带感情的文章大家、学术大师,给后人留下1400多万字的精神文化遗产,登上文坛后平均每年写下39万字.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做得也非常出彩、出色.社会教育方面,他发表的倾动一时的《新民说》,是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代表作,他自己也以启蒙大师的不朽地位被镌刻在思想史的丰碑之上;学校教育方面,他跻身因培养了举世公认的50多位学术大师而在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的阵容;家庭教育方面,他创造了"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的家教传奇.俞祖华、俞梦晨的新著《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对梁启超的育子之道与家教传奇进行了深度的、全面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5.
博士生导师朱维铮教授朱维铮教授,1936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随在本系历任助教、讲师(1979)、副教授(1985)。教授(1988)。1979年起任专门史硕士生导师、外国高级进修生导师,指导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中国经学...  相似文献   

16.
民国研究人才的培养,最早以清华国学院为代表,开创了本土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先河。后来中央研究院等学术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两者皆未形成制度性、普及性的研究模式。民国后期,在国民政府和精英学人的倡议之下,高校文科研究所得以普遍创设,逐渐形成了史语所与高校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并驾齐驱的局面,使得史学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由西洋化到本土化转变,更为今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互惠利他理论对导学关系的和谐建构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和积极的指导意义,它阐明了导学和谐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与努力。对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匹配分析发现,导学关系紧张问题的症结在于导师的注意力配置不当、研究生的学术志趣缺失和导师-研究生匹配机制不完善。为促进导学关系和谐建构,可以采取为“学-指”兼备型导师配备助教;组建导师组,促成“学术”偏向型导师和“关怀”偏向型导师间能力互补;纠偏“学-指”缺乏型导师,减少失职导师招生指标或取消其导师资格;增强研究生学术之志与交流合作意识;完善导学匹配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本意,即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与创新。指出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应作具体分析。介绍了国学院融合中西古今的优秀教学法,注重个人自修;因才施教;注重治学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治学和做人并重,鼓励学生立大志、树新风,“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的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清华大学主办,创刊于1915年,1986年复刊,双月刊。主要刊登文史哲方面的研究论文,兼及国情、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主要栏目有:历史研究、文学研究、哲学研究、国情研究、名师讲堂、清华国学院与现代学术、海外学者论坛、跨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法律与政治、经济与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文献与考辨、艺术与艺术史、讨论与评议、期刊与评价等。  相似文献   

20.
博士生导师严修教授严修教授,1934年5月出生在江苏仪征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同年考取复旦研究生,师从张世初教授和吴文祺教授。1959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提升为教授,199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严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