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国家政权根基的稳固。基于政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基层治理中群众性缺乏的困境,运用群众路线的分析视角,剖析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实现路径与机制。通过对陕西省石泉县“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运行的研究表明:基层党组织为破解悬浮化的困境,聚焦和回应基层群众需求,构建了党组织统揽全局、跨部门协同、群众共治的治理结构,通过自下而上地收集与界定问题来启动治理流程,建立以有效回应和群众参与为导向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治理资源供给与自下而上的治理需求的有效互动,推进了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回应和参与为导向,以群众路线制度为载体,充分将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微创新是地方党委政府立足基层实际,用微创新的理念看待和处理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感官体验和真切感受,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它具有客户导向性、开放协同性、群众参与性和渐进连续性等特征,可以分为便民服务措施微创新、技术工具改进微创新、治理主体优化微创新、治理平台构建微创新等类型。地方党委政府推进社会治理微创新,一要通过坚持群众路线、遵循法治导向等夯实微创新的基础,二要通过精准管理服务、优化治理流程、确保措施落实等强化微创新的实施,三要通过营造微创新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利用信息化技术等加强微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提出是我们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阶段性总结和理论创新的升华,也是主动回应社会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学术界对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意义与内涵、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我国新型社会治理是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尽其责的协同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激活社会各方治理力量,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强化法制机制,建立制度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网络政治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该把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构建领导与群众互动平台,推进网络问政: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群众基础;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促进科学决策;借助网络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制度化建设,构筑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创新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和满足社区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北京市建国门街道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发展,为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作出了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社会治理已成为人民政协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使命。作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民主监督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加强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而现实中,政协民主监督面临着监督范围狭隘、监督形式单一、监督效果不明显等新困境,严重影响着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因此,必须从强化监督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和创新监督形式等方面入手提升政协监督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创新社会治理中重要的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体制改革层面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凸显了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在此公平正义的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动态地分析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理念的演变,及其对社会治理体制发展的影响。在对现今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引导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日臻完善,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借鉴,是解决中国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关键。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在政府治理社会的诸多领域起到重要协助作用,在提高民众公民意识、畅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应提高思想意识,营造重视社会组织的良好氛围;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规范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群众路线的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适应相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运动形态呈现群众路线的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权力是体制性资源,科层体制失灵是选择动因。以治理形态呈现的群众路线,主要通过制度安排、公共政策、作风建设来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社会结构多元化、网络信息碎片化是社会转型期群众路线形态变换的缘由。优化群众路线呈现形态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方面:扼制官僚主义的生成繁衍、创设群众路线的组织网络、建构公民参与的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窦玉沛 《社区》2014,(13):8-9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关系到环境治理的成败,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第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监督是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舆论监督是全民参与环境治理最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要坚持全民环境监督路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保举报平台的作用;第二,群众路线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治理工作的根本路线,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最广泛的环境治理战线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全民环境治理,发挥群团组织、环保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三,坚持环境宣传教育与践行环保行为相融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加大环境公益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素养,使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引导全民积极践行环保行为,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S省L市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市域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市域社会治理既不同于基层治理,也不同于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不能包罗万象,应聚焦于社会治理层面。市一级在中国行政体制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因此市域社会治理就是将矛盾、风险控制在市域范围内,确保不外溢、不扩散。广泛的群众参与是推进社会治理顺利进行的保障,先进的科技支撑是推进社会治理顺利进行的有效条件。当前市域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是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治理资源不足和能力有限,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高。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不少地方社会治理的顽瘴痼疾充分暴露。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设区的市应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智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尤其重要的是,以法治化为引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一条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深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系统的新探索,社会治理是政府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管理系统的进化过程。可以用新社会进化论理论分析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协同作用,社会工作的参与治理是服务型治理。政府在社会治理系统创新中吸纳着作为新的社会制度和结构的社会工作,也存在着张力,这来自于政府与社会工作一定程度的目标差异、二者之间的非平等关系、地方政府潜在的维稳思维。作为新社会进化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在价值普遍性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顾朝曦 《社区》2017,(28):18-21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重大决策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牵头责任,发挥民政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扎实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中央决策精神和学习借鉴各地改革实践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多方参与,把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始终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促进乡镇、街道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有效衔接;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群众路线,提升城乡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最新要求。群众参与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当前正值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得到日益关注和重视。总结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和实践经验,全面分析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特征表现,将新时代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划分为党建引领、群众自主参与、社区民主协商以及基层社会多元融合4种模式,并分述每种模式的内涵、意义和作用。针对当前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路径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不充分等问题,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视角,提出通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提升群众参与治理能力,增强社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实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中共的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互动关系的回顾,可以发现这种互动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与成功,这为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价值取向;二是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实现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三是以目标意识和全局意识为指引是促进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方法。鉴往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促进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一是要坚持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群众路线与推进民众政治参与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要立足政治文化的实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参与的话语体系;三是以“两个百年”目标为指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复杂的挑战,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需求也不断提高,而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从结构、体制机制到法律仍不够健全。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上构建起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一主多元、互补协同的公共安全主体结构,健全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公共安全治理体制,完善动态有序、广泛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法治化,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的科技支撑作用。共建共治共享既是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根本遵循,也是其主要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遏止农村社区衰落走势、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破解体制、资源配置、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社区公共性社会资本匮乏、农村社区空心化和治理人才短缺方面的难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工作者肩负以下四方面的使命:一是发展社区民主,推动平等、公正的参与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二是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治理行动的能力;三是协助农村社会组织成长,为社区治理创新搭建组织平台;四是培育社区社会资本,重建社区的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重塑基于规范和参与网络的新型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以民生建设为重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矛盾化解为重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构架。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接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启示我们,开展社会建设与治理要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