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的一个热点.从美术课程资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地域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结合亳州市地域文化的特点,试图在依托本地区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美术教学改革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从而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打造特色地方高校,亳州学院利用丰富的亳州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让亳文化校本课程从无到有;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内容得到拓展;课程开发与科研结合,增加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地方本科学校特色,强化了课程推广和应用。但在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增强开发的计划性,形成课程系列开发;打破专业限制,形成专业开发团队;丰富开发的成果形式,改善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整合课程资源,争取多方支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其中,地方课程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回族民俗文化既是宁夏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又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独具民族特征的文化资源,将其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视野。思考和构建一种较为合理的区域和地方课程方案,不仅有利于回族民俗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也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教育形式。这一课程精选回族的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四个专题的内容,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历、感悟、体验、反思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发展热爱本土,建设本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近两年来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渠道。矿冶文化是黄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黄石地方课程的精华和特色。本文在介绍、研究黄石矿冶文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黄石市矿冶文化课程的特色,阐述了黄石市矿冶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庆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大庆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企业精神,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作为大庆的高校,以大庆地域文化为依托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也是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塑造高校的特色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将大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提出了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办学与地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产生根本上的影响,对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徽文化”的概念界定,从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当前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黄山学院为例,为该校开展徽州本土音乐课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使高校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和传承徽州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我国教育改革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刊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重视对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列用.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切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沿着更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向获得超越性发展;也可以卓有成效地保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者呼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如何更合理地引进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要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创编特色教材、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社团及学术机构。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回顾,发现相关研究尚存丰富和完善的空间,建议以多学科视角互补建构民族文化课程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国家课程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扩大研究者队伍及研究的民族和区域,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现实问题,将是我国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它不仅给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提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建构的理性选择;而且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在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缺乏专门指导民族教育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二是缺乏灵活性的民族教育课程结构;其三是缺乏民族性的民族教育课程内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策、资金、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应采取的基本对策主要有:确立多元文化共存的基本理念、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统整、构建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确立有效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以及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多元文化课程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2.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最重要方面就是扩大美术课程的内涵,即经常性和创造性地利用身边及社区文化艺术资源,让中小学生受到地域与环境潜移默化的滋养.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美术课程转化应坚持系统性、针对性、独特性、行动性、科学性等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校本模式和综合模式等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美术课程转化模式的有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美术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原因,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种困难更为突出。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我国广袤的农村中,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为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音乐资源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学,在遵从汉语和普通话的教学规律以外,还要根据当地的文化探寻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减少学生交际障碍,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对江西对外汉语教学地域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原则、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都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当今,大部分高校每个学校自身的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大学校园成了不同地域文化共存的社区,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地域文化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因此,高校应重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哲学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哲学理念:生命哲学,以历史一文化倾向的狄尔泰和提出"文化循环论"的斯宾格勒为代表;哲学人类学,包括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人类学;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过程需要重点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设以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馆藏,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海工学院图书馆为例,论述了连云港特色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以及高校图书馆加强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作用,提出了建设特色馆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文着重于辽宁地方大学文化建设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诠释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以更好地提升大学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为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辽宁而发挥地方大学文化创新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优秀地域文化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目的。优秀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价值目标上趋同、培养特色的契合以及情感激励上相通等特性标示了两者融合的逻辑基础。然而当前高校对优秀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重视不够、功能认识不足、措施采用不当等限制了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育人中价值功能的发挥。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尝试从提高融入的价值认同、多维度打通融入的渠道、搭建融入的有效机制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定义视角多样、类别多维,这为课程理论带来丰富的同时,也为课程实践带来困惑甚至混乱.对课程定义的指摘缘于课程属概念的不清与外延的模糊.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认为,课程的属概念是文化,其外延包括课程文本、课程主体与课程实践.课程具有实践品性,表现为:课程具有文化工具性;课程具有文化本体性;课程与文化具有相互建构性.厘清课程概念,从文化视角解析课程实践品性是课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