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小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我们知道,科学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国际现象,是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它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开始的.一、历史提出了创建共产主义政党这样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2.
张荣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1942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了一则重要消息,这就是“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成立! 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是1942年6月23日,由驻延安的日本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反战同盟”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起来的。创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3.
徐善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长时期以来,在学术界,有人认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只是第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团体,而不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我们认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具备了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条件,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政党的本质和特征、“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本特点,以及明确“共产主义者同盟” 相似文献
4.
舒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71-75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 ,在它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处理与各种党派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 ,同盟本着与“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党派进行联合与合作的基本原则 ,对不同阶级的政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并对各种宗派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盟处理党际关系的原则和实践 ,对我们党处理党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娟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斗争的历史舞台。这时的工人阶级不仅从政治、理论上、而且从组织上都对独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另外,随着工人斗争的日益深入,一些自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说明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客观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但是还应看到,当时的工人运动毕竟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各个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发生、发 相似文献
6.
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事实早已证明: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都要求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五洲同盟”与“中天八国王”是我国农民起义中提出的要求国家统一的口号和称号,前者是由少数民 相似文献
7.
高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1-5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体系"问题之争,与"体系"作为概念的混乱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具有体系,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则没有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不是指俄国的传统村社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是指在特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村社有可能走一条独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西方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帮助下实行社会主义变革。20世纪苏联、中国等一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设想具有不同的国际国内条件,它不能验证“跨越”理论正确与否。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有可能跨越某一发展阶段,但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方式的变革是不可以跨越的。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有助于我们把握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9.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国际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政治的理论概括为以下十一个方面:国际政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生产方式对国际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国家的目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和交换关系决定的;无产阶级国家依然是民族国家,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民族殖民地人民必须进行解放斗争;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和平是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平等是各工人政党处理相互关系的原则;工人政党应把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划分历史时代;最后,号召工人阶级要“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 相似文献
10.
杨岭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出于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都曾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对落后国家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历史的跨越进行过认真探讨,并得出在一定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当然,在落后国家的范围、“跨越”的内含、俄国公社的生命力及其前途,“跨越”的具体条件等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不尽相同的历史条件和观察问题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俞兆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4)
南宋中期,朝政逐渐腐败,奸佞窃权,官吏贪污,农民起义。朱嘉为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纠弊的主张,却遭到奸党们的忌恨。庆元元年(1195年),外戚韩胄,为专擅政权,排斥异已,打击以朱熹为首的理学群臣,大兴伪学之禁,史称“庆元党禁”。这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廉政势力和腐败势力的斗争,它体现了朱熹的爱国思想和革新精神,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严惩贪污等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童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注重自然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光辉论述,雄踞时代的高峰,向无产阶级揭示出自然科学的伟大革命力量,揭示出自然科学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而必将迎来的新时代的曙光。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传统之一是科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宗教的信服、敬仰和尊崇。它的形成主要源于人们对自身某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因此,在考察某一社会或群体为什么会出现某种信仰或信仰混乱的情况时,对个体心理状况,特别是心理需求的分析,就是一个很准确的切入点。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变革异常激烈,我国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谋取对创新的话语权,应把“创新”作为核心范畴构建话语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实践观揭示了“创新”区别“创造”在于“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人及其组织;其客体则只能是属人事物等。“创新”作为“真正的创造”,是通过使用“创立”“发展”“发明”“发现”“进步”和“新事物”等话语,从不同角度得到说明的。“创新”在本质上,是增加了社会财富总量的创造性实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主观和客观维度体现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谯大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三国军事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对日本来说,是其加速解决南方问题的外交准备.它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德国的力量牵制美国,阻止美国干涉日本南进,企图首先利用外交手段达到侵占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目的.用这一外交手段不能达其目的时,则采用武力手段.这是日本与德意结盟的主观目的.但其效果则不以德意日的意志为转移.三国同盟建立后,美 相似文献
16.
邱中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机遇,对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历史机遇,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他在不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争取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并认为9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时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更是把能否抓住机遇,提到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认真学习党的两代领导人关于历史机遇问题的思想,就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7.
张天堡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182-183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5—195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批准公布,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的实施,解决了语文教学、辞书编排、档案存放、电脑输入、名称拼写等许多问题。拼音方案成了中国人民生活、教育、交际、科研等必不可少的东西。通过50多年的实践应用,我们肯定这个工具是科学的,实用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觉得拼音方案个别地方,还需要加以调整和更改。 相似文献
18.
王小陵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略论“慎独”王小陵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道德遗产。“慎独”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拟就人们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如何继承祖国这份优秀道德遗产的问题,谈点个人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世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楚族原属华夏集团的一支,其早期居地本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逐渐南徙,并最终建国于江汉流域一带。关于“楚”这个国号兼族名的涵义,据说是因为他们曾经居住于林莽之中,并在自己部族周围植以荆楚,作为城寨之类的防御设施,因而得名。楚人大约在祝融之世即已掌握了筑城技术,史称“祝融作市”,市与城的建筑往往相因,所谓“作市”,或因“作城”而来。楚祖祝融被后世奉为城墉之神,大都小邑,无不设城隍庙以祀之。“祝融之原始神格,为水庸,为城隍,而后世习以为火神者,或以都邑遇了火灾,必祈禳于城墉之故”。楚族先民既会植荆楚之寨,亦能筑夯土之城,当他们从中原地区迁徙到江汉流域以后,就同当地土著居民结合一起,在我国的南方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城邑。“楚王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在楚地所建筑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 相似文献
20.
陈文灿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我国经济学界在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讨论中,对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有不同意见,而且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为依据的.所以很有必要弄弄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究竟是怎么运用的.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把"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或"社会经济形态"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在不少场合把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当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来论述的.比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在谈到部落形态及其相适应的对自然的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