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艺术情节中的人物命运不是自决定的艺术存在,它外受制于人物的环境关系,内受制于人物自身的性格,而达到环境主体化的性格塑造,则能把环境与性格统一在一起,令人信服地促进情节中的人物命运。这是创造感人的艺术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悲剧人物行动的自然动因是性格 ,塑造性格应遵循性格好、有抉择、前后一致、符合人物性别和身份的原则。悲剧人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科学运用有机整体论和必然律因果观念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3.
电影创造人物,人物饰演电影。这里旨在通过分析几部英语电影中经典对白的语言结构,体现电影人物的关系与性格。在分析中运用语用学关于会话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方法,包括话轮交替,Grice的会话合作理论等,揭示话语是人类展现自己性格的一个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矛盾性格提出了两极性根组合的概念,并从以下三方面罗列分析它们在剧本文学中存在的方式和特点:1.同一剧本中,不同人物身上反映出的两极性格组合;2.同一人物身上尖锐对立两种性格依次出现;3.尖锐矛盾的性格在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发生。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的类模式特征显示了该类形象性格的全部要点,也是我们研究该类形象的切入点。丁玲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类模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内在组合方式和人物结局上。从性格内在组合方式上看:性格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从性格全貌上看,呈现为一个处于冲突状态的矛盾体。人物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它只是人物在某一阶段奋斗成果的显现,而不是人物一生命运的裁夺。这结局又是充满辩证意味的。  相似文献   

6.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位性格既极其丰满,又有其明确的主导特征的人物。但是,从吴荪甫这个人物问世以来,某些论者在分析评价这一性格典型时,在这两方面都不无偏颇。或只论证其反动特性,或只述说其“英雄”性格,简单地给人物作某种阶级定性,甚至套用某些现成的政治结论代替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就不可能把握复杂性格的丰富内涵,作出科学的论断。只有具体地剖析吴荪甫性格复杂的底蕴,对其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充分认识其性格的丰满性,准确地判断其性格的主导特征,从而把握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禺剧作中,不但主要人物有着难以简单用"好""坏"来判断的性格,即使是出场不多,只有几句台词的次要人物也性格复杂,难以一句定论。他们对剧情的展示、结构的承启、人物的烘托有独特的作用,其特殊的艺术价值是主要人物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杂传,抛弃正统史传对人物的历史化定位,关注个体生命,描写日常生活,人物传写趋向生活化;摆脱了史传对政治资鉴和道德劝诫目的的追求,关注人物性格,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传写趋向个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物进行从外貌到性格品行的传神写照,刻画出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人物传写的取向与重心,还是就人物形象本身而言,汉魏六朝杂传的人物传写都体现出明显的小说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妇女形象脞谈蔡景康《儒林外史》里出现的人物,为数众多,据有人统计,其数至少在三百以上。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人物,个个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但是,其中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其数目之多,性格之鲜明,以及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之广泛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作为美国短篇小说一代巨匠,在世界文坛拥有巨大影响力。究其根源,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即在于其小说中人物创设个性化的同时被赋予了广泛而深邃的象征意义,让人感受到强大的震撼与共鸣。文章通过选取欧·亨利成名之作的四部小说中的四位个性化人物并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界对其作品中人物象征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以事写人”是元好问碑志文的重要特色。元好问碑志文结合人物主要行状事迹,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在处理与多个人物相关的事件时,采取篇与篇之间互文见异的方法取舍安排材料,不但成功地叙写了人物,而且使其碑志文史料的含量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为代表的日本古典物语中 ,众多的悲剧人物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主导地位。从其陷入悲剧的不同方式可以把悲剧人物分为两大类 :主动超越类和被动陷入类。平清盛和光源氏等是前者的典型 ,藤壶、紫姬、平重盛等是后者的典型。通过对物语人物美学悲剧性的探析 ,可以进一步理解物语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4.
典型报道应坚持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选择老百姓认可的典型;实现立体整合传播,让更多受众了解典型;深入挖掘典型内涵,还原典型人物本色;还要带着感情讲述典型故事,用真情感动百姓。从而使典型报道遵循新闻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到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15.
《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却描述了一系列奇人典型,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奇人类型、奇人特征与特质,并从四个方面论述司马迁描述奇人独特的创意。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德语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阐述当代德语在语音及语法方面的特点,并对德语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汉字和字母书写系统(表音文字)之间的比较,展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所具有的属性。本文首先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观点探讨了汉字的“意象”和“全息”;然后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观点(如汉字比字母文字复杂、落后)进行了讨论;最后文章提出汉字有其存在发展的理据,应充分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的客观性、典型性、独立性和历史性的论断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对人物的产生、发展、突破和成熟这一有机统一过程的科学论断,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缺乏汉字的笔画与部件意识,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尤其是对形近字的辨析是汉字学习的难点。根据他们对汉字的认知特点,应严格笔画、笔顺教学,通过溯本究源,分辨易混独体字形,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偏旁教学的理据性,并在教学中强化部件意识,帮助初学者形成从汉字字形和结构上正确审视汉字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易混合体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列女传》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表现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丰富多彩的引语,精当独到的议论等不少出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表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