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城镇人口数是二亿零六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6%。人们对这一较低的城镇人口百分数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城镇人口百分数“增长缓慢”是执行有关政策的“胜利”;而另一种意见则抱怨城镇人口百分数太低、城镇化过程太慢。很明显,由于政策因素的改变,观察我国城镇化过程的角度和态度都有变化,出现满意或不满意的表示。但要正确认识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特点认识清楚。本文仅谈谈其中的一个特点——城镇化过程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口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因素.辽宁省城镇人口已经从1949年的331.4万增加到1982年的1,513.2万,增长了3.56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4%,居于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在今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辽宁城镇人口多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城镇人口的发展,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这是一个必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对辽宁城镇人口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宏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城市化程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更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国情资料。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一般由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自农村的人口迁入、农村迁入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新建市镇和原有市镇扩大辖区范围所增加的人口等四部分组成。中国虽有完整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日登记城乡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定期汇总逐级上报。惟因登记簿册浩瀚,又限于手工汇总,所以只能提供人口变动大端资料。较为细致数据如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等则付厥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提供的城镇人口数字,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本文拟以此为基准,结合作者的调查资料,使用间接推计方法,计算出城镇人口增长的来源分布。所得结果尽管是匡算数据,然而所依基准科学合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实际。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辽宁省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确保城市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在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辽宁省城镇人口1991年(按“四普”的口径计算)已达2100多万:占总人口的50.8%,在全国仅低于京、津、沪,是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省份。辽宁省城镇人口发展的特点是:比重大、发展快、分布集中,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结合发展的密集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有关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既有研究,大都偏重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而对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都较少涉及,尤其缺乏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企图把人口城镇化过程、人口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过程作为“共体相生”的总体,首先建立一个“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尔后,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比较,以期说明我国城镇化同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联系。  相似文献   

7.
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大大低于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例(1982年,37%;1985年,41%),也大大低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的平均比例(1982年,32%;1985年,36%)。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正在很快增长。据1987年全国1%城镇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上升到36.9%,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公报公布的我国(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与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以及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的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6.2%。我们认为,我国的比较确切的城镇人口比例当在两者之间。因为前者完全按行政区划而把市镇郊区一部分农业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人口,而后者又没有包括居住在城郊甚至城区的长期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未转非农户  相似文献   

8.
<正> 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多,城市人口比重高。1984年全省城镇人口2,00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7%,其中省辖的12个城市均属大中城市,市区人口达1,27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9%。全省大中城市非农业人口以及建成区面积均居全国各省市的首位。一、辽宁大中城市人口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1)城市人口增长同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快。建国后,辽宁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建设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基建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辽宁省城市人口的  相似文献   

9.
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量的构成及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朱宝树过去关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研究侧重于注意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中迁移增长所占的份额,但是,由于反映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时,不但要注意城镇人口数量的迁移变动,而...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结构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选择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男女性别比例、文盲及半文盲比重与人均GDP作为研究指标,基于陕西省1989-2008年相关数据,对陕西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城镇人口比重和男女比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除开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外,其余三个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不同的滞后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就某一具体城镇而言,城镇人口的增加不外两种途径:一是迁入,即迁移增长;一是生殖,即自然增长。但实际情况远比这种静态概括复杂得多。移民对城镇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是一种链式反映。即以自然增长而论,既取决于原住居民的生育水平,又要受迁入者以及迁入者子女(间接迁移者)生育状况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口迁移现象,应当把移民的生育状况、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生育状况列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事实上,这早已成为国际人口学者深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八亿人口搞农业生产局面的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必然随着人口职业构成的改变而改变。即从分散的农村逐步地向小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或大城市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因此,对今后城镇人口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及其布局进行预测研究,是当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关系,研究30多年来甘肃城镇人口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并对今后城镇人口合理布局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城镇人口计生工作一直走在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的前列,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城镇人口计生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统筹解决城镇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1994~2013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采用VAR模型对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析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冲击及影响趋势.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结构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短期内45~64岁城镇人口比重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而从长期趋势看,65岁及以上城镇人口比重对旅游消费影响更显著,说明随着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拉低旅游消费,反而显著促进旅游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6.
邱红 《人口学刊》2002,(6):42-47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从人口学角度出发,运用五普及相关资料,对吉林省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虽然吉林省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比较良好,但依然存在诸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年龄人口增长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城镇人口增长快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不仅影响着城乡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两地人口的变动。就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而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到城乡两地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空间的再分布过程,也影响着城乡人口年龄、性別等构成的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迁移还直接影响迁移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到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和总人口的变动。随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它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仅就乡村城镇人口迁移影响妇女生育水平,进而影响总人口变动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城镇人口区别于乡村人口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空间的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非农性以及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城镇化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乡村人口不断强化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而逐渐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乡村地区的“隐性”城镇化表现比较突出。就现阶段而言,相对于正式统计的“显性”城镇化,存在着两种形态的隐性城镇化:一种是已基本完成城  相似文献   

19.
确定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研究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几经变化,并出现过一些争议,至今尚未取得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对我国城镇人口统计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几次变化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有过三次变化:1949~1963年,根据当时我国的市镇建制规定,聚集人口10万人以上的可以设市,聚集人口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可以设镇。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为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包括了区内的农业人口。 196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和郊区的指示》,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①。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农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给构和现代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