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1996年对武汉市754户居民的抽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做了描述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武汉居民具有明确的阶层认知;在一般公众的观念中,社会阶层不但是一个经济地位高低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权势大小的概念;职业并非阶层划分的核心指标;中国城市社会既非注重门第的等级社会,也非马克思“阶级”概念意义上的阶级社会;在经济地位上,人们倾向于认同下层;在声望地位上,人们倾向于认同中上层,有向上“攀附”的倾向;而在权力地位上,人们倾向于认同下层,具有明显的相对剥夺感。此三个维度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而三者对综合阶层地位认同的贡献以经济地位认同最大。  相似文献   

2.
王成  李晓广 《社科纵横》2006,21(2):43-44
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从其出现到队伍的发展壮大,是有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必然性的。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但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的存在是有其充分合理依据的。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从合法性角度,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私营业主阶层的收入来源。认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这一阶层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从而从理论上阐明这一阶层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政策,以协调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安定。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1999年初组建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组六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形成如下六点认识:第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已分化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上述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根据的。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者所持的划分标准不同,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还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1979年1月号刊载的这篇文章,是对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阶级与阶级冲突”问题的六本书的综合评述。这六本书是:《劳动分工——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里的劳动过程与阶级斗争》,安德烈·戈尔兹编(1976年);《阶级结构的社会分析》,弗兰克·帕金编(1974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当代英国研究》,约翰·韦斯特加德和亨利埃塔·雷斯勒合著(1975年);《先进社会的阶级结构》,安东尼·吉登斯著(1973年):《工人阶级的社会形象》,马丁·布尔默编(1975年);《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阶级》,尼科斯·普兰策斯著(1975年)。作者除介绍上述著作中提出的问题,还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冲突的新现象、新观点,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这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学把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作“社会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一个人从地位较低的阶级或阶层转进到地位较高的阶级或阶层,或者相反)和“水平流动”(在同一地位的人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一生中的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变化)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以及“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革命、变革引起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的阶级分布状况出现了结构性改变:以传统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下层阶级人数下降,成为少数;中间阶层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阶级结构变化相适应,德国的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不公正现象极大地消解了阶层分化的合法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促进阶层和谐。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近变化。作者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而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即“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公众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中国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而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有助于减小社会震动、实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成分,从而改变了由权力占有及“再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出现了原体制外的“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流动空间”。有学者认为当前的社会资源配置关系主要有三种,即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对现阶段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几个主要社会群体现有的地位状态,研究者虽各有评说,但却形成了如下三点共识:一是这些群体都存在地位不一致现象,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的地位利益均不能被充分满足。二是改革前的城乡二元等级界限开始模糊,阶层分化不再局限于城镇等级的内部。三是各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2.
名词解释     
中间阶层在两个主要的阶级之间,在对抗性社会的两极之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居中间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马克思指出:是“介于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版,第26卷第2册,第653页)。中间阶层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诸方面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阶层转换矩阵方法,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收入阶层化效应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养老金制度是一个分层化体系,收入阶层化效应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产生了强劲的向上流动,最终形成最高收入阶层;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农村居民、无业人员则产生了向下流动,形成最低收入阶层;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下的私企职工及自雇者流动效应较弱,中间阶层地位相对较为稳固.  相似文献   

14.
中间阶层的崛起,是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课题。文章以马列主义为理论依据,剖析了西方学者的种种观点,阐明了中间阶层的概念和特征。文章指出:对此研究不能回避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相互关系。阶层划分是在阶级划分的前提下,从另一角度对社会结构进行具体划分。中间阶层由阶级体系内的“中间几个阶梯”构成,其内部结构有同质与异质的区别。中间阶层是个历史概念,它是混合体,有很强的变迁性。  相似文献   

15.
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其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社会阶层是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社会分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并且,也具有同其他阶层不同的特点:新社会阶层都是高风险、高收入群体;其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分配正逐渐趋于一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可变性;新阶层成员彰显出自主自立,具有风险意识衷、流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统战工作中应教育和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和开辟参政渠道,增强自我认同与阶层意识,要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士作为工作重点.这样才能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引导这一阶层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培林  张翼 《社会》2008,28(2):1-1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月5月进行的 “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产”和“认同中产”在社会态度一致性上的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但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  相似文献   

17.
新中产阶级:概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荣 《浙江学刊》2004,(3):44-4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①.我们注意到,这里的汉语翻译用的是"中间等级"而非"中产阶级",也许是因为马克思虽然论及中间阶层及中产阶级,但从来没有把它与他重点阐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等同起来,更没有将他所常用的"阶级"一词所蕴含的经济与政治意义赋予这一等级.马克思之所以拒绝领薪水者为中产"阶级",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非生产性劳力,这类的职业人士和公务员仅仅在一点上相似--他们都得益于资本主义的收益即分配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因此,他们缺乏稳固的客观基础和社会团结,组不成严格意义上的"阶级",而只能组成各不相同的中间层群体.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标题下,我们提出并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学如何看待社会事实?社会学方法能否客观地探知事实真相?要回答——或者说,如果准备对此问题发表见解,就首先必须弄清:(一)社会事实的性质;(二)社会学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三)社会学能否最终探知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9.
美国《幸福》杂志1979年3月号刊载的这篇文章,对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国内政治冲突的变化情况作了论述,说当前美国“经济领域中的阶级冲突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水平为中心”形成的“新型的社会阶级”;说新的分化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阶级属性和经济地位,而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这些“新的论点”和本文提出的一些情况,仍然值得我们注意。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 艺术职业造就艺术亚文化亚文化是每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形成不同的职业亚群体,各社会阶级常形成各自的亚世界,宗教群体有时拥有与主导性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并不否定主导性文化,仅仅是忽视其某些方面,并以自己的特有形态补充主导性文化”。(J·V·Baldridge:《Acritical Appoach to power,conflict,and change》p·97) 作为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在亚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并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它占据了绝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