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婚姻中出现的种种困惑与考验.有人选择快刀斩乱麻.一句“离婚”。仿佛立刻轻松置身事外;有人选择委曲求全,一句“凑合过”,义说得何等辛酸!然而有关专家告诉我们.有一些认为“爱情已经远去”的心理感受,其实恰恰是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可以选择结束婚姻,但绝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结束,否则,注定会在多年之后的醒悟中抱憾终生。  相似文献   

2.
那年和一位老同学见面,我们淡起了各自的婚姻。他不无感慨地说起了自己的家庭,说自己怎样和妻子“凑合”到了一起。说的时候,眼神黯然,似有无限痛苦。但我却有些不明白,因为他们结婚之后曾双双来过我这里,当时那如胶似漆的样子,叫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凑合”的迹象。 后来,他们夫妻俩终于分了手。之后半年多,他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据他说,他们早就互相默默地爱上了,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总之他满意极了。用  相似文献   

3.
    
小林夫妇结婚十多年了,日子平静得像湖水,没有一点儿波浪。房子旧了,电视机旧了,沙发旧了,夫妻二人便有许多的不如意。 一天,小林妻子参观了同事的新居,回家后对小林说:“咱也换台新电视吧。”小林说:“那台旧的还能凑合。”妻子说:“凑合个啥?都十多年啦,换个新鲜。”小林满脸无奈,说:“那好吧!”  相似文献   

4.
留学日本,从事爱国活动和接触马克思主义一九一七年六月,周恩来同志十九岁,以高材生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当年秋,东渡日本留学。他去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正如毛主席指出过的:“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了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周恩来同志在东渡时做诗云:  相似文献   

5.
“活着”,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你活着、他活着、我们都活着。但是为什么活着,活着该做些什么,却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哲学的问题。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过,他在地坛里多年“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谌容更以《活着的滋味》为题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小品,它借助几位有代表的人物之口,述说着为人在世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表现了在改革大潮冲击之下,各种人物的心态,他们的奋斗、追求和无奈:有的人逢场作戏,游戏人生;有的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人春风得意,驷马高车;有的人委委屈屈,怨天尤人……这些不谐和音,组成了一曲当代中国人“活着的人生滋味”的交响曲。于是“活着”常常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恩爱夫妻还会吵架吗?其实,“无冲突婚姻”只是天方夜谭。有关专家对婚姻美满的50对夫妇作了采访,他们均已结婚9年以上。这些恩爱夫妻都坦率承认婚后经常发生“战斗”,他们何以会越吵越好呢?从调查中总结出9条吵架而不伤感情  相似文献   

7.
精神接受,是指人做为主体对思想、理论、学说、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接受。任何精神接受都必须经过“理解”。那么,理解意味着什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特性?会产生什么效应?我们对这些很少认真探讨过。多年来,我们忽视精神接受中真正意义的“理解”,并且对“理解”这个概念也并未真正理解,导致精神接受中出现不少负效应。有感于此,本文试就精神接受中的“理解”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解放初期仍保留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纳西族地区的初期对偶婚阶段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情况,国内不少学者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但是,除了初期对偶婚阶段的“阿注”婚姻以外,纳西族的古代先民还经历过哪些早期婚姻发展阶段?除上述永宁等地区以外,其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希望选择理想的配偶,但择偶从来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婚姻不能听从已婚者的任性,相反地,已婚者的任性应该服从婚姻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3页) 什么是婚姻?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结为夫妻。婚姻从其外表形式上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  相似文献   

10.
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但他们对婚姻关系的自我评价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60%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应予否定。对婚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年龄、婚前感情基础、夫妻双方的同质性及配偶替代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现代性究竟应如何定义? 人在现代性中应处于怎样的位置? 如何看待人与现代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一直为我们所关注, 为此, 我们将连续两期刊发“人与现代性”的笔谈, 在哲学视野中探讨人与现代性问题, 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教育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世纪的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为什么可以对人进行教育?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如何?随之而产生的行为又会怎样?这就是教育心理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央提出要搞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如何做好两个开放?如何在开放中处理好“窗口”和“腹地”的关系,做到“窗口”和“腹地”共同繁荣?这些都是我们在开放中所碰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我们特请大连市市长魏富海同志撰写了此文。魏富海同志在文章中结合大连市的实际,具体地阐述了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很有现实意义。我们热情欢迎各省、市领导和其他同志撰写文章,共同就上述问题和在开放中碰到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关心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以来,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婚姻介绍所之类的组织。有些人认为这种现象是“拉郎配”,是历史的倒退,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复活等等。 这种看法对不对?我们觉得应该对婚姻介绍所这种现象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最好先不要一棍  相似文献   

18.
唐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曾出现过封建史家所盛称的“贞观之治”。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它与隋末阶级斗争以及唐初统治阶级的政策有着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唐太宗?这些问题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语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语是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流行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上古时,该地区主要为百越的扬越及瓯越人所居。那么,为什么在后代却流行称为吴语的汉语方言?这支方言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本文准备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一先秦时“吴越语”的出现春秋时代,在江苏地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诸侯国——吴国。以后,“吴”成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浙江一带建立了另一个诸侯国——越国。吴国的统治者,原是周族人。而当地的百姓  相似文献   

20.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尚“和”心理是中国社会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的尚“和”心理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中国人尚“和”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