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0—13世纪,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动较快,导致人口流动加速,与中国有着悠久经济文化往来的朝鲜半岛成为华人移民海外的重要目的地。由于政权覆亡、赋役沉重、生产条件恶劣、经济文化交往等各种原因,来自渤海、契丹、女真、两宋等地的民众通过营州道、傍海道等东北陆路和登州、明州航线,迁入朝鲜半岛。这些华人移民人数众多,身份构成复杂,共同为朝鲜半岛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朝鲜半岛的民族融合,为以后朝鲜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日本庄园自8世纪起,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到了10世纪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庄园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庄园实现了不输不入化,庄园领主获得了对庄园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一元化支配权;也是在此时期,庄园的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雇佣经营为主,经由"散田请作体制"发展成为"名田"经营.所有这些变革都显示了与初期庄园明显不同的特征,表明了体制完备的领主制庄园已经形成,并且成为10世纪以后日本庄园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同处于亚洲东部,中国隋、初唐和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后期以及日本的推古天皇、天智天皇朝代①大致处于人类历史的同一时期,当时三个国家都有佛教。佛教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以及相同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密切的联系和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佛教的传播和相互间的影响,截然不同的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在各自国家不同的影响和地位。而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佛教虽然刚刚传入,却形成了政治佛教、国家宗教。 相似文献
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
10—13世纪,中国社会沿着两条主线、三大板块发展。两条主线为从唐到宋的演变和从唐到辽、夏、金的演变。三大板块为辽—金、宋、夏。以辽金更替为界,三大板块又表现为前、后三国鼎立。两条主线、三大板块不约而同地走在近世化道路上。三大板块虽然各自独立,但近世诸元素的合力造就了各自社会的深度统一。三大板块趋同的近世元素、深度的社会统一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走向"大元"。社会的深度统一反过来也决定了元朝以后中国核心区再也不会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朝鲜开化派知识分子在探索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创办报纸的重要性,并开始向日本学习办报经验。利用朝鲜创办近代报纸的迫切希望,福泽谕吉派出其学生井上角五郎等人“帮助”朝鲜办报,从而得以深度参与朝鲜首份近代报纸《汉城旬报》的各项工作。井上角五郎为贯彻福泽谕吉“排中入朝”思想,利用职务之便在《汉城旬报》报道的筛选、编辑、撰写过程中,有意歪曲中国形象、美化日本形象,为诱导近代初期朝鲜疏远中国、走近日本制造了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6.
自公元前3世纪或从更早的时期,东亚大陆居民数次从朝鲜半岛集体移居日本列岛。关于这些移民的民族成份,目前,日本、韩国学界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属于朝鲜系民族。然而,经过仔细考证可以认为,4世纪末至5世纪初在日本出现的社会群体“汉人”,其主体部分是两汉魏晋时期移居朝鲜半岛的中国人的后裔。“汉人”对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和文明进程的飞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13世纪后期忽必烈对丽、日政策及其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78-80
忽必烈对高丽、日本关系,一方面采取蒙古人传统的高压政策,另一方面也运用汉人儒家的天下秩序观来规范与上述二者的关系。日本却以维护它的国际地位,希望与元平起平坐;高丽则试图在二者之间扮演一种调节者的角色,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也与元联合,对日与元统一行动。 相似文献
8.
以“10 1”模式为具体内容的“10 3”机制虽然不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但其运行方式对东亚的未来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而“10十3”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于中日、日本及东盟问和谐的关系,特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0 3”框架为中国与日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适应的环境,为中日间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东盟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将使以东盟为核心的“10 3”机制在中日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梅花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4,21(1):17-21
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同时,随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文论,以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为依托和动力,以"主义"为标榜,以启蒙功利主义为开端,经历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相生相克,发展到总括性的自然主义文学主潮,又由反抗自然主义而衍生余裕派文论,由顺应自然主义而衍生出私小说论与心境小说论,显示了较为清晰的理论系谱和内在构造。对西方文论的东方化的理解与改造、用汉字词组所创制的一系列文论概念与范畴等,都体现了日本近代文论的独到贡献与理论特色,并对中国现代文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显示了日本近代文论大规模汉译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发生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的历史事件.日本则趁机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的动荡,妄图改变东北亚政治格局.高句丽引狼入室,未能挽救自身灭亡.渤海初期与唐王朝发生矛盾,曾"结援"日本,但在唐玄宗的政治对话之下,很快得到化解.终渤海之世,渤海与日本一直存在"国书之争"--日本把高句丽、渤海视为朝贡国,渤海始终不接受,不承认.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和日本趁机称霸东北亚,给予我们很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郝素岩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茶道、花道与香道是日本文化的三大瑰宝。其道义与日本文化的精髓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日本民众的广泛传承,参与其事者不乏其人。茶道、花道与香道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13.
14.
范宏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55-62
冷战时期,日、中两国都曾与缅甸保持过传统友好关系,但是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后,两国对缅甸采取了不同政策,因而导致了后冷战时期不同的对缅关系格局。1988年以来,日本对缅甸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在缅甸的投资和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其一贯使用的外交工具ODA也呈下降趋势,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对缅外交受日美同盟外交、国内政治分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日本的缅甸政策定位模糊。相比之下,中国的缅甸政策目标清楚,政策执行富有延续性。在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上,中国国内各种行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并成功利用了地缘、华商网络等有利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和骨骼系统,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将有助于提升区域社会经济要素的交流效率,降低环境资源成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区域公平发展环境现实需要、交通一体化纵深推进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深化实施,均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当前,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存在制度保障不充分、体制机制壁垒、投融资机制缺失、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矛盾。为此,基于适应区域长远发展、依靠创新动能转换、着眼绿色交通社会再生产体系、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效用的目标导向,应当从顶层设计完善、体制壁垒破除、信用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运输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实现进路。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
晋代僧人法显到印度求法后,从狮子国返国途中遭遇风暴,漂到尼科巴群岛,再经九、十日许到达耶婆提。法显从狮子国和耶婆提出发时,所乘的分别是狮子国和印度的商船。在大多数情况下,唐代僧人义净到印度求法的平均航速比法显快,但在返程时,由于遭遇冬季孟加拉湾的东北季风,则十分缓慢。义净、法显之后,去往南海的僧人多选择海路,标志着唐代中外交通方式从以陆路为主,转向了以海路为主,为后世开辟中国至西亚、中亚的海上路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进入战后"黄金时代",同时也进入"大众消费时代"。英国工党政府的经济调整政策、英国民众对大战胜利后抱有的心理预期和战后收入增长等因素是英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的主要原因。但与日本、西德等国相比较,英国的大众消费是以牺牲经济发展潜力为代价来换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导致英国战后相对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源于中原三月三的上巳节进入宋代就销声匿迹了,而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和邻国日本一直将其传承下来,并融入了各自的特色。两者源头相同,又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所以存在可比性。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在日本体现了其特有的审美观、育儿观等。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地域相对封闭,把中原上巳节的习俗保留得更加完好,使对歌定情、碰蛋等活动不仅具有原始的求爱求子的意义,同时更增添娱乐和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源于中原三月三的上巳节进入宋代就销声匿迹了,而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和邻国日本一直将其传承下来,并融入了各自的特色。两者源头相同,又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所以存在可比性。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在日本体现了其特有的审美观、育儿观等。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地域相对封闭,把中原上巳节的习俗保留得更加完好,使对歌定情、碰蛋等活动不仅具有原始的求爱求子的意义,同时更增添娱乐和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