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9年10月到2021年3月期间随机选择30例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随机选择同一时期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非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诊断并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高信号血管征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高信号血管征阳性患者血管闭塞或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组内高信号血管征阴性患者(P0.05)。结论通过运用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对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检查,能够对诊断结果产生积极作用,其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以及获益人群。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治疗试验组(5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14d疗效、NIHSS和mRS的评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IHSS和mRS的评分为(5.78±1.12)分和(1.53±0.31)分,对照组为(7.53±1.46)分和(1.92±0.77)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表明,年龄70岁以下、未合并糖尿病、梗死部位为后循环的患者应用阿加曲班预后更好(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年龄小于70岁、未合并糖尿病、梗死部位在后循环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事件的临床表现及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 24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按有无DVT分组,观察其一般情况、临床经过及近期预后表现。结果 24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合并DVT患者45例(合并DVT组,18.22),未合并DVT患者202例(对照组,81.78)。老年脑卒中合并DVT组的平均年龄、合并高血压病例数、偏瘫例数、偏瘫侧水肿和疼痛例数、CT中线移位例数、急性期死亡例数、急性期合并症数目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入院时GCS评分、NDS评分、MODS评分、偏瘫侧平均肌力和出院时ADL评分却明显低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合并DVT患者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病和冠心病较多、急性期偏瘫侧水肿和疼痛表现较多,临床经过凶险和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50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期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5例不良反应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治疗,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预后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小榄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5例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发时间及复发次数进行分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定,比较不同复发时间及复发次数NIHSS和mRS的差异。结果表明:复发间隔时间越短的患者,其预后越差;复发次数越多的患者,其预后越差。可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间隔时间及次数与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探讨静脉溶栓给药前移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我院接收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把2018年6月前就诊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推送至卒中病房后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把2018年6月后就诊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其送至急诊科后提前给药,直接予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观察两组NIHSS评分、DTN时间、阻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6小时、24小时和1周后NIHSS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对照组阻塞血管再通良好率为43.55%,低于研究组的67.74%;对照组DNT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急诊科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前静脉溶栓给药,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阻塞血管再通,DNT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并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FMA,BI与NIHS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之后,观察组的FMA与B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NIHS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并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8月本科室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70例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12月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治疗流程后收治的患者7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至抽血检验时间、急诊至CT完成时间、溶栓DNt检验时间、入院至签署同意书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至抽血检验时间、急诊至CT完成时间、溶栓DNt检验时间、入院至签署同意书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Barthel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流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院内延迟,提高溶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rt-PA静脉溶栓对觉醒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湖北省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多模式CT影像学筛查,适合静脉溶栓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8例(溶栓组)。另回顾性纳入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多模式CT影像学筛查,适合静脉溶栓但因超过时间窗或拒绝溶栓等原因而未行溶栓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2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溶栓组给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给予优质护理,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24小时、7天、14天,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指数均升高;治疗后14天时,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5.6±2.4vs 9.2±4.5分;Barthel指数:68±15 vs 47±5](均P0.05)。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4.4%(17/18),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觉醒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指导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一定疗效,给予优质护理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服用丁苯酞软胶囊,同时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规范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Bethel指数(BI)进行病情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分别为7.02±4.17分及3.52±2.68分,对照组分别为6.45±3.29分及5.92±4.0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BI评分分别为61.24±25.68分及78.73±21.68分,对照组分别为60.45±32.92分及63.5±30.92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血清炎性标记物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研究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白介素-6(IL-6)、可溶性P选择素(PS)等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Barthel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49%,高于参照组的77.14%,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略高于参照组的14.29%,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Hs-CRP、IL-6、PS等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血清炎性标记物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氯吡格雷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效果显著,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其疾病复发的影响作用,为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提供临床资料。方法以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护理与出院指导,观察组对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复发危险指标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访期间复发率与复发入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危险因素,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ugl-Meyer评测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FMA、NIHSS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FMA、NIHSS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PT、APTT、TT及FIB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02例,其中:脑梗死患者79例,脑出血患者23例;男性65例;女性37例。年龄49~83岁,平均60.2岁,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51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综合康复治疗30天。对照组51例,予常规药物治疗30天。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精神状态(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及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12%(49/51),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3%(41/5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MSE评分、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且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作用和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在入院时及发病3天、发病1周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the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系统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入院后1周内SSS评分下降2分或以上者纳入进展性卒中组,否则纳入非进展性卒中组。应用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小时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无论是否进展,其入院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S-100B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非进展组相比,进展性卒中组患者血清S-100B水平在发病后24小时、36小时、48小时、72小时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水平在入院监测时间内72小时达到最高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72小时内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入院时SSS评分呈正相关(r=0.6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可能是前循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NSE,TNF-a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细胞、降压降糖、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评分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MMSE,Fugl-Meyer评分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SE,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hs-CRP,NSE,TNF-a水平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NSE、TNF-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减少了hs-CRP,NSE,TNF-a水平,改善了神经功能损伤,提高了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梗死患者84例,分别采用氯吡格雷(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观察组)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4.6±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5±3.9分),BI指数(63.8±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4±7.3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3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控制神经功能持续受损并促进其康复,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重组,比较其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各段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斑块性质。结果 12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13例(87.6%)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72例患者中34例(47.2%)检出颈动脉斑块,试验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检出颈动脉轻度狭窄53处(24.2%),中度狭窄88处(40.2%),重度狭窄72处(32.9%),完全闭塞6处(2.7%),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颈总动脉以软斑块为主,颈内动脉颅外段以混合斑块为主,颈内动脉颅内段以钙化斑块为主(颈总动脉段χ~2=6.33,P0.05,颈内动脉颅外段χ~2=6.12,P0.05,颈内动脉颅内段χ~2=8.54,P0.05),各类型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和/或非钙化性斑块的溃破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颈动脉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病变,为早期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3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3,7,28天采集血样进行白细胞介素-6检测,与对照组清晨空腹血样对比。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于发病第1天即显著升高,第3天达峰值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至第28天时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期间对血清IL-6水平进行动态观察,不仅能够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还可作为判断病程进展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 MRI)评价。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的患者根据情况选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节血脂、调控血压及调节血糖等基础。对照组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调节血脂、调控血压及调节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疗14天后,对比分析两组BOLD-f MRI影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血浆Hcy、VWF、GMP-140等血栓相关因子水平、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评分)和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感觉运动皮层(SMC)激活频率和激活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和hs-CRP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cy,VWF和GMP-140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可引起患侧SMC区相应的改变,降低血浆TNF-α,IL-6和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患者Hcy,VWF和GMP-140等血栓相关因子水平,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