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确诊及接受治疗的老年初发LACI患者86例,对他们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同期参加我院体检的同龄健康人(81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老年LACI组颈动脉检出斑块例数、平均斑块积分、IMT增厚例数、平均IMT和IMT增厚+斑块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老年LACI患者存在着较多、较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已知脉波速度(PWV)是动脉硬度的指示器和动脉损伤的标志量,为探讨臂踝PWV(baPWV)在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的诊断和管理的应用,我们观察了高血压合并或不合并冠心病或糖尿病时,当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患者baPWV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我们对baPWV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患者77例,按高血压有无合并冠心病或糖尿病及单纯高血压者分为3组,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探查心脏结构指标:左心房直径(LA)、左心室舒张期直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测定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F斜率。血管弹性测定:测定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仪器可以测定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踝-肱比值。结果baPWV在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baPWV和年龄、腹围、LDL、内膜、LA、LVDD、LVPW、SBP、MAP、DBP呈正相关,和EF斜率、EF呈负相关。结论动脉弹性减退后,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而同时伴随舒张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到多种疾病并发时,伴有收缩功能的减退,因此baPWV是一个较为灵敏的显示血管弹性的指标,在没有发展为高血压之前,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之中,就可能影响血管弹性。此时早期应用PWV测定仪进行早期监测及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脑梗死的复发提供监测及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0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和复发脑梗死患者两组,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质进行检测。结果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并且显著厚于初发组。同时复发组的斑块总例数、不稳定斑块例数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要显著高于初发组。结论通过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报指标,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方法选取近年我院收治的151例ICVD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到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增厚情况、斑块形成情况、管腔狭窄发生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IMT内膜增厚率为91.4%,斑块形成率为69.5%,管腔狭窄率56.3%及管腔狭窄50%发生率为29.1%,均分别高于对照组(22.5%,6.6%,5.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分钟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2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进行6分钟步行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试验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踝臂指数(ABI),了解试验前后有无差异,并随访两组间心脑血管事件(脑卒中、死亡)发生率有无差异。明确6分钟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预后有无改善。结果 6分钟步行运动组治疗后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减慢;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年,6分钟步行运动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8%vs25.5%,P0.05)。结论 6分钟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联合他汀对年龄≥75岁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60例,年龄≥75岁,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常规治疗组,康复运动组常规服用他汀同时辅予运动治疗,常规治疗组仅服用他汀治疗,两组均干预24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IMT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运动组IMT小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rouse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康复运动联合他汀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高龄老年人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表达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s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102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与共62例老年健康男性,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sCD40L的血清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IMT厚度。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组SDP、FPG、TC、UA、sCD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2例中15例有斑块(25.8%),糖尿病组102例中73例有斑块(71.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在糖尿病组中以IMT为应变量,IMT与sCD40L独立相关(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分级越高,患者血清sCD40L水平越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sCD40L水平的增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扩大,是老年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门冬胰岛素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颈动脉IMT的变化,并抽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cy、肌酐、尿素氮等,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IMT,Hcy,TC,TG和LDL水平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除糖化血红蛋白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Hcy水平,并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以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血流频谱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IMT增厚程度,颈动脉斑块左侧、右侧及双侧,颈狭窄左侧、右侧及双侧、PSV、RI及PI均高于对照组,且ED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详细了解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综合内科及护理中心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94例,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及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测量身高体重及颈围,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四组:单纯高血压组50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HS组49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HS组52例,高血压合并重度OSAHS组43例,对四组患者BMI、颈围及血压值进行比较。结果四组患者BMI、颈围、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和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OSAHS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均明显升高,对于合并OSAHS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治疗OSAHS有助于血压更好达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相邻两次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的差异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痛经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相邻两次脉搏波传导速度有无差异的检测。结果相邻两次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差异的一组痛经患者VAS评分高于没有差异的痛经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邻两次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的差异与痛经疼痛程度正相关,该差异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血脂、血尿酸检验水平加以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身体检查的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人群的血脂与血尿酸进行检测,并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尿酸(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和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居于十分紧密的关系,老年高血压人群本身的免疫力较低,其风险性更高,对其血脂与血尿酸检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有助于保障老年患者健康,提高其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维生素D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平均舒张压(24h DBP)、晨峰血压及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变化。结果两组24h SBP、24h DBP、晨峰血压、左PWV、右P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 SBP、24h DBP、晨峰血压、左PWV、右PWV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 SBP、24h DBP、晨峰血压、左PWV、右PWV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水平,改善动脉僵硬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血脂、动脉硬化指数(ASI)及血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IMT增厚组(61例)、动脉斑块组(47例)及正常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血压、血脂、ASI、F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TC、LDL-C、ASI及FIB在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及正常组中逐渐下降,HDL-C在3组中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TC、LDL-C、ASI及FIB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加及斑块形成而上升,HDL-C则随之下降,这些因子可作为判定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人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H)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195例(平均年龄66.8±4.7岁),分RH组(42例)和非RH(153例)。进行临床特征、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并对单因素分析有差异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Hazard ratios(HR)和95%可信的区间。结果老年RH患者体重指数(BMI)升高(HR=1.54,95%CI=1.06~2.23;P=0.024)、收缩压更高(HR=1.58,95%CI=1.10~2.03;P=0.042)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生率偏高(HR=1.62,95%CI=1.13~2.34;P=0.010)。结论肥胖、收缩压升高和OSAHS可能是影响RH的独立因素;收缩压升高和室间隔增厚是RH不良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使用QTVI技术,观察32例老年左心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及34例老年对照者左室壁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最大位移(Ds),比较心衰组与正常对照组、心衰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将平均Vs、平均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LVE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心衰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2.75cm/s±0.68cm/svs6.22cm/s±0.94cm/s,P<0.01),治疗后平均Vs升高至3.15cm/s±0.93cm/s,P<0.05;心衰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5.54mm±1.32mmvs11.22mm±1.64mm,P<0.01),治疗后平均Ds升高至6.35mm±1.53mm,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Vs、平均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90,0.895,P<0.01)。结论QTVI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平均Vs、平均Ds具有简便、安全、受图像质量影响小的优点,可以用来评价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G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一氧化氮(N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A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2个月后检测血清HCY、血浆NO水平的变化;采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 CAS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水平、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CY水平及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CAS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并能减轻CAS患者IM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EH)患者15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做以下检查: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靶器官损伤指标:肾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微白蛋白/尿肌酐(UACR),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Crouse积分,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EH组FINS、HOMA-IR、mALB、UACR、IMT、Crouse积分、LVMI均高于对照组(P0.05);EH组HOMA-IR与mALB、UACR、IMT、Crouse积分、LVMI呈正相关(P0.05)。FINS及HOMA-IR痰湿壅盛组最高(P0.05),肝火亢盛组最低(P0.05),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差别不显著(P0.05)。阴阳两虚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mALB、UACR高于肝火亢盛证组(P0.05),阴阳两虚组、痰湿壅盛组组、阴虚阳亢组IMT、Crouse积分、LVMI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组(P0.01),阴阳两虚组LVMI高于阴虚阳亢组及痰湿壅盛组(P0.05),余各组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HOMA-IR及靶器官损害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探讨血脂、体重指数(BMI)在骨密度下降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两病共同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年龄60~80岁老年汉族男性患者,排除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排除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排除6个月内服用影响骨代谢及动脉硬化形成药物,根据腰椎骨密度情况及颈动脉彩超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颈动脉斑块形成组(B组),单纯骨密度下降组(C组),骨密度下降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组(D组).测定血脂、BMl水平,并在4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①BMl在4组间比较,仅在A~C组、A~D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有骨密度下降的患者显示出较低的BMI,BMI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为骨密度的保护因素.②TC在四组间的均值比较为:D组>B组>A组>C组,但仅在A~D,C~D之间的差异有意义,对照组(A组)与合并发病组(D组)之间的差异应该是由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的影响.③TG在4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④HDL、LDL在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目前尚不能认为IMT、血脂水平是骨密度下降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合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的测定。结果①高血压NIMT大于对照组(P〈0.05),ABI小于对照组(P〈0.01)。(参高血压组IMT与ABI呈负相关(R〈0.01),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B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适合作为高血压人群常规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