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们把握人生最高境界和社会最高理想的自我超越,它具有一种二级超越结构.本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结构体系的中介,探索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信仰等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其完整内涵的固有之意.因此,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相关问题是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宁静,但是,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因为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困惑和误读,以及理性主义的强势思维,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信仰危机。为此,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党长期以来的各种改善民生措施。改善民生的核心是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百姓的衣食住行。民生的改善,能够使人们更加认可、接受甚至信仰主流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想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现信仰体现了高度的理想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信仰性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其根本的依据是实践的哲学方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走出的中国发展模式之路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在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信仰还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等方面,这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6,2(3):55-59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奉和追求。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全党进行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努力解决广大共产党人理想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9.
彭启福 《江淮论坛》2013,(1):66-70,137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近现代精神诠释学则倡导基于理解的认同,理性的理解从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独立地位,理解不再仰信仰之鼻息,亦不趋向对他人的服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普通民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培育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融入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诉诸基于理性理解的信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熊英 《江汉论坛》2012,(6):63-67
从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追寻百年来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内在规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唤醒新青年信仰自觉,成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是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是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国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正> 恽代英是我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青年的杰出领袖。1921年他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一直坚信不移,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奋斗了一生。恽代英认为,正确的信仰是“引人向上”、催人奋发的动力,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光明之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从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各种思潮、各种主义中确定一种正确的信仰。1922年,他对一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说:“目前,摆在青年面前的中心问题是,青年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转化为个人实践。但是,由于存在科学理性思维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会阶层认同感弱化、理论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从信仰的意义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荆学民(山西师大)、李旭炎(南开大学)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品格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理论使共产主义信仰以其为“桥梁”或“中介”,真正地切入了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地、真正地转化成一种运动。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把它自身理解成一种孤立的或完整的“信仰”,而应把它置放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整体信仰的内在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内蕴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中居于统领地位的精神现象,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着创立、建设和维护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现代新型信仰形式,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形成的信仰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信仰状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地位和一少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坚定 ;宗教信仰的兼信状态和宗教意识的淡薄 ;信仰的世俗化 ;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针对信仰危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对策 :我们应当在现实与理想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教育同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系 ;在人们有较迫切的信仰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信仰选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不仅事关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大的威胁和考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俨然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新形势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都进行反思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和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不断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潮的批判,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当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修养,增强辨别能力,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