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理论家的解释各有千秋。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高兹在批判资本主义劳动的基础上,从时间的解放、工作的解放、废除付薪劳动、重建工作与倡导非物质的劳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劳动观。高兹看到了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控制生产的手段,但他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忽视了经济基础的作用。高兹的生态社会主义劳动观深受存在主义影响,但他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梁飞 《学术探索》2012,(1):7-12
高兹是法国当代左翼生态政治思想家,他以法国发展核电技术为例,从技术、经济、生态和安全方面对资本主义使用的核电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他指出核电技术是"资本的圈套",符合资本主义积累逻辑,是资本主义专制的政治选择,社会生态重建的基本前提是工具转换。高兹的核电批判理论为我们审视目前的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他对节约能源以及采用新技术发展新型能源的思考,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批判,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高兹则在《历史的道德》中通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阐述了个体存在主义的异化观.高兹通过对马克思异化观的重释,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异化观;同时,高兹的异化理论对异化的分析不够彻底,未能认识到产生异化根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相似文献   

4.
张晓 《晋阳学刊》2022,(4):77-83
《哥达纲领批判》中包含了马克思完整的经济和政治批判逻辑,这些逻辑在之前马克思的文本中就已经初步展现出来。面对拉萨尔主义在德国左派阵营中的泛滥,马克思在该作品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平等自由观和国家理论出发,建构了完整的逻辑,尖锐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错误,强调要彻底同资本主义政治话语划分界限,体现出正确的无产阶级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明确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目标,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温晓春 《兰州学刊》2010,(Z1):12-13
高兹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把当代医疗作为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循环过程的一种工业来批判,即在高兹的医疗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之下,资本原则主导之下的医疗使得健康成为一种幻象,医疗的本质是生产疾病,疾病的本质是消费医疗。对医疗治愈疾病的任何幻想都无一例外地落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谋的陷阱中。于是,高兹设想的医疗事业的去工业化必须依赖于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兹从其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恰恰是前苏联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果。生态资本主义并不能改变资本逻辑,其天然具有反生态属性。生态资本主义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仍然会导致生态危机。他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必须构建以生态理性为基础,形成以后工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稳态经济发展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勾连,深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高兹指出经济理性奉行"越多越好"的理念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对经济理性进行了批判。高兹认为,生态理性是对经济理性的超越,生态理性"更少但是更好"的理念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相一致的新的理性。高兹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主张构建以生态理性为特征的新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深入探寻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使我们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对新时代条件下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是马克思理论中至今仍未过时但往往被人忽视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探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所作的一系列批判,无可置疑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他对资本主义正义观进行批判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如果要真正做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对于这一逻辑起点当然应该回到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去寻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建立于所谓基于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基础之上。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易正义在资产阶级看来理所当然地包括劳动力的自由交易。一旦剥掉了蒙在劳动力的自由交易这一资本主义基本行为方式身上的"平等"的漂亮外衣,我们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非正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进行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批判,其特别集中的焦点是在所谓市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对革命的解释性作用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中蕴涵着一个根本的价值指向,这就是人类社会只有通过变革生产方式,首先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正义。  相似文献   

10.
安德烈·高兹阐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劳动分工、科学技术和劳动解放的关系,提出劳动解放要在远离经济目标、完全自主的活动基础上实现,指明劳动解放的主体、场所、途径和目标,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高兹的劳动解放思想尽管有乌托邦色彩,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启示中国要真正树立并贯彻以劳动为本的理念,促进劳动的社会化、生态化、人道化,通过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祁海军 《理论界》2008,(7):90-91
鲍德里亚将现代社会指认为消费社会,认为消费社会的符号生产或媒介生产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生产逻辑的分析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的合理性和启蒙理性,甚至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同质性,只是资本主义辨认自身的生产之镜以及现代性的一个隐喻。如果要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抛弃这一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分析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由劳动异化所导引的消费异化,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深入批判必须坚持这一生产的逻辑,而不能抛弃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媒介,揭示批判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生产逻辑。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思想旨在阐释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安渡危机该往何处去的问题。奈格里以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为依托,用“非物质劳动”揭示资本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新控制,揭示资本增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才能回应非物质劳动的问题与挑战,对非物质劳动的理论进行现实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仍具有解释世界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至高命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进行了制度批判、辩证批判、实践批判,阐发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尺度、历史发展的永恒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探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时代化,不仅能够为破解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独特的理论资源,而且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马遥 《河南社会科学》2015,(2):94-97,124
安德烈·高兹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左翼理论家之一。他从萨特的道德哲学起步,深受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理论始终体现着个人中心主义的色彩。在经历了法国学生运动以及西欧新社会运动的洗礼后,他开始更加关注现实问题,譬如生态问题、女性主义、种族问题,以及与社会批判理论相关的消费社会批判、对增长的反思等,都成为高兹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在新社会运动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影响下,高兹重新反思了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联,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在消费社会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定位。总之,在理论的转向过程中,高兹展现了独特的创造力与批判力。政治生态学,是高兹在理论转型初期提出来的重要命题,浓缩了这一时期高兹几乎全部的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5.
吴琳 《理论界》2013,(4):1-4
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矛盾现象分析之后建构起来的理论。劳动辩证法的内在运行逻辑路径在三个层面得到揭示:马克思首先从人的生产活动出发,得出劳动异化理论;从人的生产关系出发,得出物化关系理论;进而从人的历史主体性出发,得出主体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逻辑价值原则。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逻辑价值前提。这对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以往旧的劳动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批判现存劳动观的不合理之处中实现自身的理论超越,在劳动观方面呈现出三大理论特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在阐发其劳动观过程中,指出了实现劳动正义和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劳动的主体性、培育人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可称为一种时代的批判意识.这种社会批判理论的着眼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从生产方式出发展开的社会批判的理论逻辑,转向了对人及其主观生存状态的强调,着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消费等诸生存样态的全景式批判.然而,其理论旨趣仍然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维度,并在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指向中,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8.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意识形态概念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含义的演变,这也推动着意识形态观的视角生发从批判到建设的变化。这是时代和实践推动的结果,也是理论自身内在发展逻辑所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嬗变史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在于:必须将理论置于现实之中,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逻辑;必须通过借鉴与批判把握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逻辑;必须通过自觉与灌输并进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秦慧源 《理论界》2012,(10):76-79
批判性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展开社会批判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进行了继承与发挥;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二代领导核心则把社会批判的矛头转向了工具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领导人霍耐特则以"为承认而斗争"为旨向对批判理论进行规范建构。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拓展,批判理论的演变逻辑彰显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观的诞生,是人类劳动学说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通过对传统劳动观的批判,实现了从资本时代到劳动时代、从精神性劳动到生产性活动的转变。马克思劳动观全面阐述了劳动与历史、劳动与人、劳动与生活的内在关系,这为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能路径。马克思劳动观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有助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观、践行按劳分配的正义理论和原则、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劳动教育培养健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