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中大肆传播,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揭露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意图,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社会思潮,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青年学生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用“虚无主义”的方法,模糊歪曲既定的历史事实,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抹杀和消除历史的现实意义。用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历史虚无主义放到社会意识系统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可以更好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在社会思潮体系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思潮是互生互变的;在社会历史观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反相斥的;在价值观念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相离的。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必须坚决反对,抵制和消除其政治危害。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并在动摇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政治坚定性、弱化主流价值观养成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干扰主流价值观养成的现实影响力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危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错误影响已经迫在眉睫。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做到态度要明确、表达要准确、行动要正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蔓延、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思想政治理论主流意识教育偏颇、大学生自身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变革期存在负面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价值取向扭曲,逐渐背离唯物史观,进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应从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努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新历史观对中国世纪末文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一开始便以反叛历史、挑战思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社会文化思潮和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新历史观有中国式的外生资源,即非文学性思想资源,就是指新时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空前生态化。新历史观也有西方式的外生资源,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转换和后现代语言观下文学语言的解放以及语言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6.
腐蚀文化根基、动摇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颠覆价值认同,作为当前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潮之所以在大学校园能够快速传播,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跟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有关,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传的欺骗性有关,跟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不力有关,等等。只有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力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网络阵地建设力度,才能有效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革命、扭曲历史、蛊惑人心的错误思潮,其重新泛起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十八大以来,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深刻根源及危害、本质与特点、主要表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作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仍存在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要树立整体思维,注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整体性研究; 要透析事物本质,加强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路径研究; 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证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8.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借以隐蔽的形式肆意妄为,以碎片化信息解构历史,借泛娱乐主义外衣否定历史,与网络民粹主义糅合颠覆历史,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危害。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尤为明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历史认同,歪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开展系统性“四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史、贬损历史人物形象,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致使部分大学生失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与危害,分析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进而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占领微传播渠道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等措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它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微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容小觑,它造成人们思想上的严重混乱,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一定威胁。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应采取切断"微信息"传播途径、加强"微"学者队伍建设、提高网民的"微"素养等措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相继出现了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衷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文化思潮。尽管这些文化思潮都有偏颇之处,但是它们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如"第三条道路"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等传播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并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如:崇尚西方文化,贬斥中国本土文化;理想信念淡化,功利色彩浓厚;热衷批判时政,虚无主义思想盛行;个性张扬独特,自由主义思想泛滥;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的视角,通过加强理论教育、重视舆论引导、增强环境感染、强化实践体验等措施,对高校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期,网络话语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稳定进步、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此,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网络法治治理、提升网络正能量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它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前期在西方出现便声势夺人,于八十年代中期起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学术、艺术产生影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无视"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有其合理内涵与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我们必须批判它趋向于虚无主义的消极内容,以扼制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9,(6):121-124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深入持久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时变换门庭,以"反思、重评"的方式虚无历史,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文艺"创新"的方式虚无历史,以"戏说、调侃"的方式虚无历史。其实质是通过所谓的"反思、重评""创新"虚无历史;通过"调侃、戏说"历史,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通过否定革命英雄、解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进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编辑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及重新泛起原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滥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论,余绪不绝于当代,上世纪90年代重新泛起,近几年来更是甚嚣尘上,其波及范围涉及史学研究、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四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分析了高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抬头的原因,探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泛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其虚无的一个重点指向,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对全党的思想统一、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产生严重消极影响。面对“非毛化”错误思潮不断变换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思想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历史底线,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这股错误思潮的历史经验表明,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需要进一步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加蔓延泛滥,其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人物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高校应拓宽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营造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多管齐下,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乘虚而入"说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革命,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上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是一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