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汉明帝尊师     
桓荣是太子少傅,是汉明帝刘庄的老师,刘庄做太子时,年逾八十的桓荣给他讲《尚书》。明帝即位后,仍尊桓荣以师礼。他还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他还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桓荣有病,明帝都派人慰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相似文献   

2.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汉诗文作者大江匡衡具有极高的汉文学修养,在诗文作品中他多次借用中国东汉名儒桓荣的典故阐述自己作为侍读的境遇与心志.他以桓荣典故为依托,画出了自己人生及心境起伏的轨迹.他对桓荣典故的接受有与中国古代诗文相通的一面,然而在经典词句的运用、游戏化的表达方式、与其它典故的结合运用等方面又与中国古代诗文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及文化在被日本文人接受过程中其作用的变异.这是由大江匡衡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平安时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东汉时期,是古文经学发展兴盛并压倒今文经学的时期,同时也是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期。这一融合最终是由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完成的,其标志则是"郑学"的出现。这是两汉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一大进步。但首先在今古文经学融合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郑玄之前的许慎。许慎在汉代是以古文经学大师的面目出现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兼采今文经说即已体现了融合的精神,而他的《五经异义》更为这种融合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皮锡瑞《经学家法讲义》稿本的内容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的新见卓识,更显示出这部隐秘至今的经学遗稿的学术价值。皮锡瑞还在稿中自道其"郑学"研究,有助于今人全面体认他融通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品性,确证他决非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  相似文献   

5.
俞樾是同光年间著名的经学家,他博学广识,兴趣宽泛,涉猎面极广,在当时颇富盛名.然而,在经学大师的光环下,俞樾实际上还拥有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及文学家等多重身份,除了那些备受世人推崇的经学及诸子学著作之外,他在诗歌等文学领域亦有所造诣,著述丰富,不容小觑.作为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却热衷于“词章”之学,其诗歌创作以诙谐的笔调和通俗的语句见长,开辟了学者为诗的另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6.
论郑玄的"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作为东汉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建树了经学史上前无古人的业绩,也为自己创造了获取高官厚禄的条件。但他拒绝仕途,淡泊名利,终生安身立命于经学,以一个纯正学者名世,显示了清醒的人生定位与恒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出生于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十岁则诵古文(指籀文、金文及战国文字)”,青年时代又向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过公羊派《春秋》,向另一位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稍后,游历天下,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因此他既博通经史,又熟谙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乃至百国方言,为他写作《史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他能正确解释经史提供了条件,使他能够在对史学、文学、天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对训诂之学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伟大著作《史记》虽然不是训诂学专著,但是以正文形式出现、散见于该书  相似文献   

8.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为了保存、宣扬、捍卫古文经学,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伟大意义。许慎在编纂其书时,由形到义说明汉字结构的原始真意,力求做到“信而有征”,充分反映了他文字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9.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为了保存、宣扬、捍卫古文经学,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学典《说文解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伟大意义。许慎在编纂其书时,由形到义说明汉字结构的原始真意,力求做到“信而有征”,充分反映了他文字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0.
李莉 《山西老年》2011,(2):36-36
“老伴”这个称呼,现一般用于老年夫妇之间,可是它原是太子对老太监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朱祐占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他多年的太监覃吉做典玺局的郎官,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业。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极为尊敬和爱护他,称他作“老伴儿”。  相似文献   

11.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县人,是近代有名的经学大师,以经学六变闻名于世,自号六译先生。他一生经学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小统大统,四变人学天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解《诗》、《易》。一生思想多变是廖平经学思想的特点。要掌握廖平思想发展的脉络,不能不首先解决经学六变的时间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廖平本人著有《经学四变记》,说明了经学前四变的时间;他的弟子黄镕、柏毓东分别写有《五变记笺述》和《六变记》,有廖平经学后两变时间的说明;廖平的孙子廖宗泽撰有《廖平年谱》,对廖平经学六变的时间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些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从小专注学术,遍注群经,注书时古今经文并用,以古文经為主,兼取今文经精华,对古今经文合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时人称為“经神”。后来在他的开创下形成了郑学学派,破除了以往古文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统一了古今文经学,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家境贫穷、母亲自杀、父亲瘫痪,在苦难面前,他不但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离破碎的家,还自强不息,顽强求学。现在,正读研究生的他把瘫痪的父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一边求学一边尽孝……母亲患绝症自杀,14岁的沈裕厚决心好好读书将来当医生  相似文献   

14.
孙诒让作为清末的一位著名经学大师,他在文字训诂学上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迄今很少有人把孙诒让作为一个有影响有成就的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孙诒让的毕生活动可以甲午战争为标志,分作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前,他以经学上的成就扬名海内。甲午战争后,他受梁启超、黄绍箕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影响,认为他多年潜心研究经学“刍狗已陈,屠龙无用”,深悔生平所习“与现时不相应”,毅然放弃“矻矻治经生之业”,转而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成为清末著名的教育家。孙诒让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温州、处州(今丽水)等地进行的。从甲午战争失败始,他先后创办了瑞安学计馆(1896年)、瑞安方言馆(1897年)、瑞平化学堂(1899年)等专  相似文献   

15.
孙诒让作为清末的一位著名经学大师, 他在文字训诂学上的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迄今很少有人把孙诒让作为一个有影响有成就的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孙诒让的毕生活动可以甲午战争为标志,分作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前,他以经学上的成就扬名海内。甲午战争后,他受梁启超、黄绍箕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影响,认为他多年潜心研究经学“刍狗已陈,屠龙无用”,深悔生平所习“与现时不相应”、毅然放弃“矻矻治经生之业”,转而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成为清末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以才见异”,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与宠爱,曾多次考虑要立他为太子。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他的从建安九年到二十四年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邺中度过的,平时多与邺下文人过着宴欢游乐、诗赋唱和的生活。后期,由于前期有几被立为太子的问题,受到曹丕与其子曹睿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17.
胡远 《老友》2021,(4):59-59
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戴逵曾跟随著名学者范宣学习子史经文。范宣博学多识,一身傲骨,不慕荣华,因不满朝廷黑暗,朝廷先后征他为主簿、太子博士、散骑侍郎等,皆坚辞不就。戴逵十分仰慕范宣的人格和骨气,在跟随范宣读书的日子里,戴逵手不释卷,勤学好问,处处以范宣为师。因此,范宣十分器重他,特别希望他能读好经学,将来好"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8.
李世龙 《中华魂》2014,(20):54-56
近读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吴官正《闲来笔潭》,觉寓意深刻,启迪良多。吴官正曾任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从书中看,出身贫寒,艰苦求学,自强不息,严苛自律,是贯穿他一生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孝心无价     
《北方人》2007,(9)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相似文献   

20.
秋冬季节的早晨,我有为老公炖一碗羹汤做早餐的习惯。我从来不喜欢吃这样的东西,但老公喜欢。我常常边看着他吃,边打趣他,这是女人坐月子才吃的东西。他每次都是笑而不语,专注地享用着那一碗汤。看着他把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