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党性概念最早由列宁提出,其内涵被概括为哲学党派间的斗争性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艾思奇哲学党性思想既吸收、继承了列宁哲学党性思想的精华,即哲学上是有党派的,且党派间是有斗争的,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且创造性地将哲学党性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哲学党性与阶级性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革命性地提出哲学中一定派别倾向的贯彻是它所属的那个阶级政策的哲学表现等重要新观点。这对深入把握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助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革命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法”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对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的批判问题,至今没有完全澄清,有加以重新认识之必要。批判主要针对他的两个观点:一、某些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二、哲学命题有阶级性,但其抽象意义可以为不同阶级服务。有些论者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割裂了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第二个观点是否定了哲学命题的阶级性。本文认为这种批判难于成立,因为区分不就是割裂,承认其抽象意义不就是否定其阶级性。这些分歧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中,加以澄清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哲学上的党性和阶级性是不是同一回事?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直截了当的回答,但从某些哲学著作中却基本上可以看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的梗概。例如有的同志说:“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党性的,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一切哲学派别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哲  相似文献   

4.
<正> 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自从宣布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此提出种种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阶级性并不是法所固有的,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有的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既有阶级性一面,又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性一面,不是所有的法都有阶级性的,还有反映全社会利益和要求的超阶级的法;有的认为法的社会性不是非阶级性的,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者都是法的重要属性;有的认为承认了法的阶级性,就必然排斥法的继承性,等等。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深入探讨这些  相似文献   

5.
近来,哲学界就“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讨论是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发展.弄清楚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对于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解放思想,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小辞典》)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有根有据,他们竟引毛主席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似乎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各种真理无不打上“阶级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在阶级社会里,人是阶级的人与人类的人的对立统一。作为阶级的人来说,人具有阶级的特征即阶级性;作为人类的人来说,人又具有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特征,即共同人性。共同人性与阶级性各以矛盾的一方统一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身上。这种共同人性与阶级性的对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精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了自己新世界观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使命。《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有没有阶级性,是语言学界正在争论的重要问题。为了交换意见,提高认识,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在1961年12月12日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决定一门科学有没有阶级性的标准是什么,否则就会文不对题。过去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些意见有企图简单化地解决问题的倾向。例如,以语言学者本人的阶级性问题代替了语言学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如果同意这种做法,那么,阶级社会中一切科学都将具有阶级性,而且同等程度地具有阶级性,这实质上是取消了各门科学有无阶级性这一问题。又例如,有人单纯从各个阶级对待一门科学的主观态度方面去看它有无阶级性,这种做法也不解决问题,因为从主观上说,各个阶级一般都是要求科学成果有利于自己的阶级  相似文献   

10.
欧洲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历史上的各种唯物主义思想最终都作为具体的发展环节综合和凝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和发展的动态趋势,就必须更深刻地了解它的理论渊源,尤其要更县体深入地考察唯物主义物质本体学说的历史发展,再现唯物主义发展的各个具体环节,揭示它演化变革的具体方向。本文试图提出欧洲物质本体学说发展史上共有六个具体形态的问题,并对这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一种评价范式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归结为党性,把党性归结为阶级性,进而形成"凡唯物主义皆善,凡唯心主义皆恶"的伦理性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具有永恒的性质吗?本文基于本体问题分析了感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的困境及其视角转换,提出了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终结了旧哲学,展现出对本体论的一种全新视域。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全面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搞得极为混乱。他们不仅宣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检验真理的主观标准,而且鼓吹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谬论。在他们指使下编写的《哲学小辞典》写道:“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  相似文献   

13.
荀况,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充满着战斗精神的无神论者,他广蓄博取,集诸子百家之精华而剔除其糟粕,使其哲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富于批判精神的哲学。当然,作为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荀况也有自己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就其自然观而言,却处处可见其唯物主义思想的夺目光辉。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本性是什么?本文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即通过哲学与时代、哲学与阶级、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的分析,论证了时代性、阶级性、实践性是哲学的本性,否定了“思辨性是哲学本性”这一种说法,弘扬了传统哲学关于哲学本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5.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主观形式会打上阶级烙印,人们在认识和利用真理上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从来主张客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和阶级真理论。可是,有些同志却提出种种理由说明真理有阶级性。下面针对这些理由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人性问题的时候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长期以来,不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对“具体的人性”、对“带着阶级性的人性”的强调,就是对一般人性的否定,又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阶级性,也就是指“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这种看法,可以表示为:“具体的人性”=阶级性=“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其实,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具体的人性”,是在否定“抽象的人性”这个意义上对人性这个概念所作的科学解释。所谓“抽象的人性”就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和历史环境,抽象地、孤立地把人看作“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类”。正是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并不是从现在才发生的。早在五六年就有不同意见,当时《光明日报》组织过讨论。以后六二、六三年又在学术界讨论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伯达等人在他们炮制的六六年六月四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借批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出了“阶级的真理”的谬论,以后凡是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就被作为修正主义观点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有的同志在批判“四人帮”极左路线、批判“阶级的真理”的同时,重新提出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一部分同志认为凡是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而另一部分同志则有不同意见,认为“四人帮”的“阶级的真理”是应当批判的,但是不能简单地否定真理的阶级性,同自然真理没有阶级性不同,社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于是又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18.
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约生于公元前三一三年,死于公元前二三八年,是先秦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的优秀代表。荀况的哲学,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两个阶级、两条政治路线斗争中产生,并且直接为这个斗争服务的。荀况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在反对奴隶制和它的政治代表儒家的斗争中,在总结前人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发展了先秦哲学史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况哲学,就其内容和深度来说,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度,是他们反对奴隶主阶级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9.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但是很遗憾,王磊同志文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违背了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客观事实,因而也必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不准备全面地分析王磊同志文章的所有观点,只就其中主要之点谈些看法,就教于哲学界、文艺理论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20.
对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码要求。过去那种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涵义的观点,仅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概念的一个方面。而“从事实本身把握事实”,才较完整地表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