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上古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炎黄”,他们一向被后世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二祖的陵墓,一在陕西黄陵县,一在湖南的邻县,今已更名为炎陵县。数千年来,逢年过节,国家遣官致祭,百姓们也自动地奠以酒浆。这一重大习俗活动,除含有中国传统道德“慎终追远”的意义外,实际上还起到了凝聚民族,鼓舞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用。炎帝生活的时代人类早期的历史都曾经历过流动分散的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炎帝神农氏以及与其同时代的伏参氏、黄帝轩辕氏正是处在母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古代典籍所称上古“帝王”实际上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前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人们通常所称“三皇五帝”中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又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关于这些上古“帝王”的记载应该视为传说,难以以史料目之,但若仔细拂去那些附丽在传说材料上的神秘色彩,对于探索上古社会的真实情形及其流风余韵或许不无俾益。本文列举一些文献资料和古代传说,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博 《民族论坛》2005,(2):9-11
糯民——世界水稻农耕文明的开拓者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民族名称,百越人的最早祖先就是糯民。为什么叫糯民呢?因为这些南方农耕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水稻稻种是“Nuo(糯)稻”,以此作为族称,即“糯民”。“农”字实际是古“糯”音的转借字,后在汉文献中又有“傩民、雒民、倭民、瓯民、骆越”等多种称谓。因此,最早的“神农氏”应为“神糯氏”,后来的炎帝即神农氏,是5000年前由南方发展到陕西一带的农耕部族首领,因兴于姜水而姓姜。历史的赞颂全都集中到了这一代神农身上:他教民众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  相似文献   

4.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5.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神话时代的研究,一直处于定位于三皇五帝范畴之内的既定假说阶段。炎帝与神农的融合、农耕文明在神话时代中的确立、炎帝神农的神性角色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炎帝神农融合了火神、太阳神、农神、战神和医药之神,其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信仰。  相似文献   

7.
"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丙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 将于2016年6月1日在炎帝故里湖北随州隆重举行. 根据本次大典的圣火传递方案, 湖北卫视选取湖北省对口援助的西藏山南地区作为圣火传递的拍摄地之一进行了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8.
下谷唐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谷坪土家族乡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南边陲,是神农架林区惟一的少数民族乡,土家族文化独具特色。相传,炎帝神农氏在神农架搭架采药,发现此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草丰水美,百姓  相似文献   

9.
孤竹君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四岳姜姓之裔墨胎氏之子,以孤竹为图腾。商末周初,孤竹分为两支,一支向北迁至河北部,后与山戎、令支结合,融入于北狄;一支向西南迁入贵州,于战国时建立夜郎国竹王,后为楚国庄跻所灭,遗族大多融入于布依族。孤竹在中原者则融入汉族,成为竹、竺二姓。现就融于北狄一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族大家庭》2011,(6):41-43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秦汉文化、楚文化、商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大家童年玩什么?”——18000年前的石球与蹴鞠——传言为黄帝所作的蹴鞠——蹴球进入民族运动会,这是在中国体育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正由山西省晋城市书画院主编的《上党中古代墓志拓片及临摹题跋》,经大半个中国巡展,现已正式出版发行。上党,就是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矿藏丰富,工农咸宜,是人类生息的祥和摇篮,是历代争霸的战略要地。魏武帝、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征战山上。再往古,便是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接下来又是  相似文献   

14.
舜帝与舜陵     
“三皇五帝”一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上古历史的开创者;湖湘大地有幸安息其中的两位。一是三是中的炎帝神农氏,陵墓在罗霄山脉西侧的炎陵县,另一位就是五帝中的舜帝,陵墓在南岭山脉北麓宁远县的九疑山中。相传尧和舜在位期间,人民过着国富民强、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备受后世推崇的尧舜盛世。传说舜身高六尺一寸,黑脸膛,四万头,面颌无毛,眼睛里长着两个瞳孔,因此又名叫重华、仲华、直景、董明。他的父亲替史,母亲握登因看见大虹,感孕而生舜于绪冯(今山东荷泽市五十里处的姚墟)。不久母亲去世,父亲曾臾娶后妻生下弟弟象,…  相似文献   

15.
彭向前 《民族研究》2022,(1):126-132+146
西夏文献中所载黄帝形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以颜色特征命名的“五色帝”之一,另一种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古代杰出人物的代表。西夏人为避免混淆,把前者译作“黄色帝”,把后者译作“轩辕皇帝”。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各民族广泛参与,即便在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也没有停止。辽宋西夏金时期,黄帝作为民族共祖形象继续得到弘扬,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脉相承。西夏王朝也曾经参与对黄帝形象的塑造,宣称党项拓跋出自鲜卑拓跋,进而认为黄帝是党项人的远祖,党项人是黄帝之孙昌意少子悃的后裔。西夏文献关于黄帝形象的记载,为论证西夏对中国的认同,为黄帝历史形象塑造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壮族人文始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始祖是民族的始祖神和文化创造神。汉族神话中的人文始祖女娲、伏羲、黄帝、炎帝已历史化。壮族的人文始祖洛甲、布洛陀仍在民间口传神话、古歌和民间信仰及宗教经典中传承。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向来就有动物崇拜的习俗。牛也不例外,曾被不少少数民族的先民视为氏族图腾而加以崇信。据《山海经》载,作为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形象,古羌人中的一支被称为“牦牛先”,嘉戒藏族所崇拜的祖先“额尔冬爷爷”,也为“牛首人身”,这些都是明显的例证。北方的契丹人和蒙古人,也以牛为氏族图腾。南方的傈僳族、黎族、壮族、傣族、彝族、布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可见中华民族有关牛崇拜的文化现象,不仅历史渊源很深,而且涉及的地缘范围也很广。藏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8.
一、苗族的来源及其早期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民族。苗族的来源与三苗有关系。关于三苗,《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根据这一记载,现就三苗的历史、姜姓与神农氏的关系,以及三危是什么地方等问题加以探索。(一) 三苗的历史。《尚书·舜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  相似文献   

19.
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 ,由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决定了它们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类型也不相同。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的原生民族 ,在他们的共同文化创造中 ,必然产生他们自己的文化英雄 ,进而产生文化英雄崇拜。他们把本民族文化创造的功绩集中归结到某一个文化英雄身上并强化它 ,使之成为本民族的神话人物 ,成为本民族认同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在地位上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作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人物 ,他们都具有创世性、始祖性、宗教性、广泛性、延续性的特征 ,因而他们是同质的 ,都可以称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的不同在于 :黄帝、炎帝文化具有政治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特征 ,而布洛陀文化仅具有民间性特征。我们将布洛陀称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完全是民间文化性质的 ,不带有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雍际春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81-192,101
关陇地区以老官台和大地湾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共同催生了陕甘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一文化就是炎帝西羌集团的遗存。从距今6000年前后起,炎帝西羌集团一些支族开始向四方迁徙。其中,一支向东北迁往山西汾河与晋冀桑干河流域,与黄帝部族融合后又返回中原,形成炎黄集团;一支迁往西北甘青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产生了马家窑文化。炎帝部族留在关中故地的又与此后回流的部分炎黄族民构成姜炎部族。本文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夏商时代关中的姜炎文化和先周文化、陇右的姜羌文化和羌戎文化的来源、演化,及其与关陇部族的分合流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