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了两天两夜班后,我们终于将上面派下来的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完成了。一看表,正好是下午五点。只见我们头笑眯眯地走过来说:“大家辛苦了!经理说了,今晚庆功。”  相似文献   

2.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这样介绍:“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做爱一样,带来的是身体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  相似文献   

3.
亲子趣事     
《女性天地》2010,(6):52-53
最佳造句 我们一家人去郊外踏春,妹妹提议每人造一个关于春天的句子。上小学三年级的侄儿毛毛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句:“我把棉裤一脱。春天就来了。”大家纷纷叫好。也上三年级的外甥女慧慧不服气地说:“看我造的。春天把棉裤一脱,我们就来了。”(苑广阔)  相似文献   

4.
牛润科 《老年世界》2013,(15):24-24
我们厂里有个绰号叫“600工分”的女工。之所以叫她“600工分”,是因为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剧中的老人介绍一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给儿子,可儿子不喜欢,老人很生气说:“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吗?”我们厂里的年轻人在劳模宣传栏里,看到一位“在不漂亮的脸上能长大米”的姑娘,与电影里那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长得真是像极了,于是大家私下里都叫她“600工分”。  相似文献   

5.
我家之最     
看了这个题目,你肯定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想:“只听说过世界之最,却从来没听说过什么你家之最我家之最的。”大家别急,下面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6.
这些天人们都在争着看电影《阿凡达》,超九成观众表示影片“震撼”,而且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在观众疯狂买票时,中国电影“高票价”再度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这一疯狂涨价还真跟我们的房地产有几分类似,原来电影票价上涨是跟房价学的,因为它们太像了。  相似文献   

7.
当《你那边几点》再次出现在戛纳并获得技术大奖,这使得我更加怀疑他的电影只是为少数人而拍。大家看烦了一成不变的东西,忽然来一点所谓的情调,后来,他们管这叫“小资”  相似文献   

8.
“明星脸”与“政治教科书”的开放性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去看《建国大业》这样一部有着“政治教科书”一般名字的电影,我的回答会是:  相似文献   

9.
现在妻子称丈夫为老公,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且有小学生还以老婆老公互称。于我而言,最早听到这个词,是在港台电影中,那时感觉它特别“洋气”。可近来翻阅资料才发现:老公并不是洋词汇,  相似文献   

10.
看《唐山大地震》,是在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绵竹。昔日的重灾区,早已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断壁残垣。坐在装修一新、豪华的绵竹电影院大厅里,我怀着一种期待又庄重的心情观看这部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史诗”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杨柳 《女性天地》2006,(12):31-33
不要轻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弄不好,大人就叫小孩子涮了——一2005年10月中旬一个周末傍晚,济南某中学高一(3)班的女生黄月在光明电影院门前等待几个约好一起看电影的同学。10多分钟后,只有高一铭一个人来了。黄月有些顾虑地说:“就来了咱们两个,算了,我们还是回家吧。”高一铭是个热情开朗的男生,他调皮地看着黄月说:“怎么,不敢跟我看电影?”黄月本来真的害怕,可让高一铭这样一说,反倒来了勇气:“我怕什么,不就是看一场电影吗!”就这样,黄月和高一铭一同走进了电影院。散场后,高一铭先是送黄月回家,然后回家给另外三个同学打电话。原来…  相似文献   

12.
《中外书摘》2014,(8):34-34
某天黄昏,差不多要到闭馆的时间,伯恩斯出现在我们的展位,像快要崩溃般坐到空椅子上,然后说:“能不能给我点饮料?”正好我们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都松了口气,准备一起喝啤酒。当把啤酒给他时,他一口气就喝光了。接着,他跟我闲聊起来。他对日本的事情颇为了解,对日本电影特别感兴趣。当我无意中谈到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最新刊行的日本电影评论著作Distant Observer(《远距离观察者》)时,“原来你晓得这本书啊?!”  相似文献   

13.
圆子信箱     
战胜痛苦,走出困惑,让我们快乐!圆子:我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办公室文员。工作两年多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们的部长比我大不了几岁,但工作比我们轻松得多,除了指指点点,就是陪客户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每当看见他春风得意的样子,我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广东深圳立人立人:其实,换个角度去看,你们的部长也是“兢兢业业,。恰尽职守”的。许多事情,婆婆可以干,媳妇不可以干,就是这道理一如果你心里的“不平衡”的产生根源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我祝贺你,努力奋斗吧;如果你…  相似文献   

14.
总说专业塑造人,殊不知专业只会塑遣那些适合它的人。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适合做社工,社工专业也成功地塑造了现在的我。记得大学第一学期有一次社工概论课迟到了,进教室时大家正在看一部电影,看见我进来了他们都嚷着:未成年人禁入!那时我才17岁。那节课是我第一次看包含色情、暴力、毒品等各种不良因素的青少年电影。看电影时,好几次我都下意识地蒙上了自己的眼睛。那部电影开始了社工专业塑造我的第一步:洗脑。洗脑的过程是无形的,它在我不断的课程学习和实习中渐渐完成了:我们在课堂上辩论性工作者是否合理的问题,表演家庭矛盾情节,组建成长小组,观看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学习变性人的知识……我们去养老院体会老年人的心态,去社区体验基层的行政系统,去打工子弟学校接触城市角落的人群,去智障中心关怀与我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儿童,去慈善机构了解我国非营利机构的种种无奈与希望,去香港感受社工专业的魅力……我常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大学都能学到这些知识,知道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不易,知道怎样尊重他人和发现他人的优点,这个社会是否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15.
在田头,在电影里,我们大都见过联合收割机。不过,眼前这一台半新不旧的墨绿色联合收割机可有点特别。你看:驾驶室的上方多了两个白色的东西,一个粗粗矮矮,模样像只蘑菇,另一个细细长长,像是根竹笋。驾驶座的左上方还吊有一块很时髦的液晶屏,  相似文献   

16.
韦继兰 《公共关系》2001,(12):47-47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17.
震惊中外的“沈崇事件”始末文/人邻时间拉开了与往事的距离,但历史终归是历史,每一次回头看看,都能让人有所回味。我们从不沉湎于过去,但我们也从没有忘记所经历的一切……一北平,1946年12月26日《世界日报》赫然登出:女生看电影归途被侮辱大学女生某,年...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关于母与子的爱心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晚上,她去看电影。电影就要开演了,她拿着票正往里走,一个青年拦住了她。那个青年挺着急,说:“大姐,售票处已经没有票了,您能把您手中的这张卖给我吗?”她一楞,有些为难。这时青年人眼圈已有些红,喃喃地说:“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  相似文献   

19.
一位白领小姐,大清早上班时在电梯前遇到同事樊姐,点头问好毕,樊姐立即望着她尖声评论说:“呀,你今天的发型怎么瞅着这么别扭!你这种尖下巴颏的脸盘千万别这么折腾!”说完拊掌大笑。樊大姐的两句“酷评”,弄得她一整天心里发堵。 一位退休工程师,在路上遇到参加某项活动回来的邻居,互打招呼后,邻居问他去做什么,他说去看电影,那邻居听了电影名字以后立刻“酷评”:“嗨,那种小市民趣味!不看也罢!”分手后,工程师虽然还是朝电影院而去,但心头一直梗着“小市民趣味”五个字,到了售票窗口前,心里竟出现类似罪恶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婆媳关系文/阿珠我是以探亲的身份来美国和儿子媳妇同住的。我们刚来,儿子媳妇的美国同事们一一表示祝贺:“很高兴你们母子团聚。”但当听说我们来要“住半年”之久时,美国人没有一个不“大惊失色”。特别是那些女同事,更是认为我媳妇“太可怜”,表示深切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