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传播从“e时代”迈入“i时代”,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成为现实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个体”永远在线成为可能——这是网络传播进入“i时代”的基础.“i时代”,意味着新的网络社会生态.“i时代”成型的本原在于:“个体”在新的社会交往结构中,面临着如何反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问题.“永远在线”、“自我中心化”、“个体体验”等时代特征让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受众在寻回对信息的主动权的同时,也在努力对“个体性”进行探寻——或者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
岳改玲 《江淮论坛》2010,(3):185-191
文章从社会支持的概念和研究向度入手,回顾了互联网上社会支持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电脑中介传播与社会支持,以及目前较新的社会支持研究视角。最后,文章认为,未来互联网上社会支持的研究应将社会网络视角与传播研究相结合,趋向理解在线发展起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和关系如何影响网民多样化且复杂的支持寻求与提供行为。  相似文献   

3.
"虚拟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哲学”是近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哲学角度研究电脑和互联网中的虚拟现象 ,大体上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近些年来全国一些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下面将有关虚拟哲学研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一简要述评。一、“虚拟哲学”能否成为当代哲学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种观点认为 ,“从现实性哲学转换到虚拟性哲学 ,这将是我们时代哲学研究发生的最为巨大的历史性转换。”① 虚拟哲学成为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不是偶然的 ,而是当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网络将彻底地改变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 ,更因为网络将深…  相似文献   

4.
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教会”使宗教传播超越了种族、土地、权力等因素,为教义的传布、宗教仪式的举行以及教徒的精神交流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建构了信徒群体认同的新路径。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公共领域又成为多种宗教相互对话的场域,以及再现不同教义的布告牌,信徒由此拥有更多解读和选择信仰的自由。“虚拟教会”既把个人与群体连结成一体,又使信徒的群体认同呈现出异于传统宗教的特征,信徒之间的社会网络更加复杂,并处于不断的分化、聚合过程中。在此语境中,宗教边界淡化,宗教本身及信徒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网络这一虚拟数字化世界与现实生活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犯罪行为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极大危害。因此,研究和防治计算机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学、刑法学必须面对的课题。网络犯罪人员专业;犯罪形式多样;犯罪手段隐蔽;犯罪成本较低;犯罪“暗数”较大;犯罪危害…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是对现行信息传播技术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场变革已经给现行版权法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使现行的版权法无法全面有效地适用于网络环境。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的特征出发 ,探讨互联网对版权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8.
虚拟财产继承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互联网时代孕育而生的虚拟财产为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广袤财富,也同时拷问着变革中的继承法律制度.通过对其可被继承性、请求权基础、继承效果和意义的分析能得出虚拟财产继承的一般理论基础.虚拟财产类型广泛,性质特殊.可继承虚拟财产包括网络账号、网络物品、网络货币、网络电子信息、其他网络财产等五类.类型化的构建能为虚拟财产继承划定准确的范畴,为法律规范奠定基础.继而,根据权能、隐私权、契约等因素进一步对可继承虚拟财产予以限缩,构筑虚拟财产继承的立法规范.最终,通过所有权继承和使用权继承两个路径实现虚拟财产继承法律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文化缘起于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政治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现实政治的真实与戏剧化反映;形成于网络形式虚拟到文化主观虚拟再到现实政治的转化。互联网开放式结构特点不仅解决了信息传播渠道问题,而且消除个体意识上升为集体行动的制约条件,催化了网络群体性爆发,促成大众政治社会兴起和成长,逐渐改变了原有封闭和程式化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一般有移植借用、数字表意、缩写速配、符号传情四种社会文化生成方式,网络语言具有诙谐情感化、虚拟情境化和简约形象化等风格特征。网络语言既是网络文化现象的标志,也是网络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网络语言是网民群体心理的社会性表达,反映了网民思维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以及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呼唤。  相似文献   

11.
穆霖 《南方论刊》2014,(7):25-27
虚拟社会互动的自由性,主体的匿名性,影响的现实性等特点与现实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赋予了人类关系的一种新形式。然而,当前虚拟社会快捷、开放的信息传播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凸出矛盾,它大大超越了网络建设的工具性作用,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因此,如何加强政府公众网络互动机制,矫正虚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和谐因子,是网络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是信息传播技术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次突破和变革,并以世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革。这不能不影响到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工作,影响到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为此,要求我们努力探索网络和理论宣传的关系。 一、研究网络理论宣传的意义 网络即互联网,是指很多计算机、局域网通过全球的光纤网络连接起来,贯通全球计算机的大网络。实现理论与互联网的结合,让理论走上网络,用网络宣传科学理论,这就是网络理论宣传,或理论的网络宣传。…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元叙事的整体性随着整个网络虚拟社会的“碎片化”特征发生了解构:元叙事指向全体叙事,“碎片化”叙事指向部分叙事;“元叙事”强调叙事的统一性,“碎片化”叙事强调叙事的差异性;“元叙事”强调真理与权威,“碎片化”叙事主张探索与怀疑。可以说,“碎片化”叙事与元叙事的概念几乎完全对立,这就为叙事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视野。本文通过对网络影像“碎片化”叙事重新建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叙事学的共时性、历时性表达维度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碎片化”叙事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对互联网形态的认知做出更新,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不断变革的必然趋势.曾经的互联网主要是信息传播媒介,至今其主要功用仍是网络信息服务,这样的认知滞后于消费者、生产者、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身份融合趋势,从根本上说,是对互联网技术迭代及其所变革的人的生存方式的片面阐释.现今互联网发展的种种迹象证明,在信息互联、产品互联、消费互联的意义之外,互联网已经进入前几者相互交叠的价值互联阶段.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以共享经济、循环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价值互联网的存在逻辑即是优化这些新经济形态及运行方式.在价值互联网阶段,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进一步显现,数字货币或虚拟货币快速兴起,信息不对称格局加速演进,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进一步释放,这些都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抑制非法集资、重估数字资产、保护个人数据权利、警惕网络金融风险、加强前瞻研究等价值互联网治理措施亦需推进,以期融入价值互联网数字资产、数字货币、数字交易、无形精神产品生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者对网络社会的注意。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的是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 ,而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的看法有不妥之处。为此我们从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网络社会 ,即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特点。提出要建立一门新的社会科学———网络社会学 ,并对之新近应研究方向和内容作了粗略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程士强 《河北学刊》2022,(5):180-187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引起网络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信息空间曾经是以高度流动性、身体不在场为主要特色的缺场空间,而元宇宙则凭借新的技术手段打造三维拟真场景和身体高度涉入的沉浸感,从而对互联网缺场空间形成重构,使网络信息空间进入到“虚拟在场”的空间状态。元宇宙空间已经不仅是一个用于快速传递信息的节点间网络,更是一个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数字地域共同体。网络信息空间变得具有更多城市空间的属性,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像城市空间生产。从元宇宙“虚拟城市”的早期案例中可以发现,其既有资本主导、投机炒房等空间非正义的一面,也有用户自主参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等空间正义的一面。要实现元宇宙的空间正义,进行共享的、均衡的空间生产与分配,就必须超越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网络利用的广泛普及,一个新兴的社会场域和社会形态--网上虚拟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然而,目前网上虚拟社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超越网络建设的工具性思路,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新的人类活动空间和新的社会场域,切实加强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包括网上虚拟社会的发展型社会建设、秩序型社会建设、矫正型社会建设和制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党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党建工作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及鼓楼区如何开展“网络党建”的实证与建议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旨在以全新的视角论述“网络党建”这一具有时代与战略意义的党建新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国际互联网 ,其建立的最初始目的是为全美军事机构提供计算机通讯。 2 0世纪 80年代改称为INTERNET(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 ,在全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力度远大于过去的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信息传播手段。互联网高效性的特点使信息容量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博客(Web Log)的网络交流方式、效果、传播文本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了个案的探讨.发现在博客交流中个体表现出对社会联系的强烈渴求,他们基于现实基础采用真实的社会角色建构了一个个紧密、互信、不断延伸的"高粘度"网络沟通场域,使得个体在网络中"破碎、零散"的主体形象得以整合,虚拟的电子交流回归到了现实的叙事方式与行为规范中.从而博客在社会层面上不仅成为个人言说领域兴起的标志之一,而且推动网络社会走向整合与规范,并且将会带来大众传播领域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社会是当今信息时代产生的新事物,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并改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研究网络虚拟社会的内涵和性质入手,简要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亚社会、镜像社会、新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提升出一个整合型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并阐述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