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红楼梦》是一个世界!在这里,“世界”是一个空间术语,是一个园形结构,是一个完美、缜密的体系。它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的,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文学的园圃中亦极为罕见。“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用来形容绝色美人的,我们用之来形容《红楼梦》那天衣无缝的圆形结构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在《颂蒲绝句》的组诗中说:“绘声绘影绘精神”,“声态写来妙愈肖”,用诗的语言赞扬了《聊斋志异》的肖像描写。的确,《聊斋》的肖像描写是成功的,富有特色的,是它所以能塑造出那么多鲜明、真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要素之一。《聊斋》的肖像描写,有些语句似乎有点空泛和概念化,如:“年约十八九,秀曼都雅,世罕其匹”(《侠女》)之类,但可贵的是,它描写那么多年青漂亮的女子,绝无雷同化、程式化的重复语句,不象以往有些作品,凡描写美女一律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这类句子反复运用则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了。《聊斋》描写美女的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开篇提出的"虎中美女"意象对理解小说人物和主题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可知,"虎中美女"泛指行为如虎的少年美女,在小说中则特指潘金莲。不过,潘金莲婚配的三个男人均与"虎"意象有关,正是"虎"中生活催生了她这一"虎中美女",这样,"虎中美女"意象就不只沿袭着男权社会的"红颜祸水"的认知视角,也提醒着人们对男权社会所造成的"虎中美女"变态人性的深入批判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女赋自宋玉发端,建安美女赋的新变在于其游戏笔墨的色彩、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塑造美女形象的新突破;《洛神赋》集前代美女赋之大成;晋代美女赋呈式微之态,但也呈现出新变之象,张华赋有诗化倾向;张敏赋具有小说特点;陶渊明《闲情赋》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十愿十悲”的动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常用来描述语言文字表达恰到好处,合于分寸,极其准确。此二句源出楚·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文如次: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词,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词,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  相似文献   

6.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读过汉乐府的人,肯定都对这首《陌上桑》印象深刻。《诗经》中描绘美女最典型的是《硕人》,而汉乐府中描摹美女最出彩的则是这首《陌上桑》。不过,前者是正面刻画,后者是侧面渲染。秦罗敷是谁,不可考,甚至"罗敷"二字也不是名字,只是古代美女的一种通称。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非常正经的美女。当罗敷"采桑东南隅"时,制造了这样的轰动性效果:"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所有人都被罗敷的美貌弄得方寸大乱。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知音》:“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贾谊《新书·道术》:“如鉴之应,如衡之称。”又王充《论衡·自纪》:“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序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前辈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相似文献   

8.
《德国民法典》立法模式的根本特点是按总则分则结构编排民法典。民法总则是对各分则共通事项的规定。作为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各分则部分都会存在,即使将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也有必要将侵权责任与债务不履行责任的共通事项再抽象出来置于总则中。民法的各项制度是以民事法律关系构建的,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结合而成的,从"权利——义务——责任"的逻辑关系上,民事责任应为民法总则的内容。制定民法总则应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在总则中规定民事责任符合我国已形成的立法传统。  相似文献   

9.
1.《越绝书》:“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2.《会稽记》(南北朝宋·孔灵符):“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  相似文献   

10.
天下有多大?古代的帝王将相会因为一个美女而失天下,所以美女和天下似乎很难相容,而现代的娱乐天下则必然是美女当道的时代,谁都知道美女多了自然吸引眼球,酒吧的人也就多了,“人多了,就是时尚!”这是阿伦的语录。所以阿伦故事一直不遗馀力地把美女当成一种事业在营造。 阿伦的目标是得天下,让阿伦故事遍布每一个地方。於是便有了精挑细选的《阿伦故事美媚成都》,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美媚北京》《美媚上海》,但有一点是无须怀疑的,阿伦故事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普天下的美女,在阿伦故事每天都演绎着动人的灰姑娘的故事,谁也不敢说有一天自…  相似文献   

11.
<正>写作的对象,很粗略地说来,就是外物和内心。要反映外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须考虑写作角度。单说写“山”吧。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的。而宋代画家郭熙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从“时间”的度角来立论的。金代许古的《行香子》点明:“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这似乎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概括的。元代的张养浩在《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中指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绘的。  相似文献   

12.
To Girl:你是否是超级美女?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哪个类型的美女?你是否想做超级美女? To Boy:你喜欢美女吗?你希望追个超级美女做女友吗?令你心仪已久的她到底是哪个类型的美女呢?无论你是女生还是男生,如果你希望了解超级美女,请快快随我们走进新学期的校园,开始超级美女搜寻活动——  相似文献   

13.
Tyndall效应是胶体溶液的重要性质之一。各种版本的《无机化学实验》及《无机化学》均指出:用明亮的聚光光束透过胶体溶液,则在暗室内可以清楚地看到胶体溶液中显示一浑浊发亮的光锥(柱)。这种现象称为Tyndall效应。Tyndall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直径为1~100nm)对光的散射而产生的,粒子直径小于1nm基本上发生透射作用(如真溶液),粒子直径大于100nm则发生反射作用(如悬浊液)。 Tyndall现象的实验,一般采用手电筒或电灯作光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合同法》将契约自由确立为基本原则 ,同时为了充分贯彻合同自由精神 ,在总则、分则条款中制定了大量的约定从优条款 ,形成了一个新的合同适用规则——约定从优原则。全面介绍了约定从优原则 ,并从约定从优原则的意义入手 ,阐述了其在《合同法》中的表现及所受限制。约定从优原则的价值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巨大效能  相似文献   

15.
认识因素的考察在犯罪故意的认定中至关重要。在《刑法》表述中,认识因素一般体现为“明知”。但是,总则与分则中的“明知”并不完全相同,分则中的“明知”既不是“故意”的专属心理表现形式,也不需达到百分百的认识。在认定分则中的“明知”时,需要合理确定“明知”的边界。为避免因对“明知”理解不统一而造成的适用难题,应在罪过形式和认识程度两方面做出解释,厘清《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回归到个罪的适用语境下做出科学、恰当的阐明。  相似文献   

16.
在浩富的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清初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的剧论及其剧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剧论——《李笠翁曲话》比较重视,肯定者居多,但对他的剧作——《十种曲》则褒贬不一。其实,自《十种曲》问世以后,在清代的文人中就有不同的评论:极力推崇者,誉其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高奕:《新传奇品》),“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屑一顾者,则抓住他剧作中一些情趣不高之处结合他的品行而毁其为“其行甚秽,真士林之不齿也”(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也有在艺术上对其剧作既褒又贬者:“《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杨恩寿:《词余丛话》)。事至今日,仍说法纷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垦令》) 清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诛通作朱。《庄子·庚桑楚》篇:‘人谓我朱愚。’即此文诛愚矣。《太玄·童·次七》:‘修侏侏。’范望注曰:‘侏侏,无所知也。’义与愚近。”诛愚即愚。急言之为愚缓言之则为诛愚,而诛愚乃形成古联绵词之一种。如:壶和壶卢、窟(堀)和窟窿、跳(趒)和跳踉、望和望洋、易和容易等例。其中一字为本字(所  相似文献   

18.
朝鲜古代小说的滥觞,是9至10世纪的《新罗殊异传》中的志怪、传奇一类的作品,如《竹筒美女》《首插石楠》《虎愿》《仙女红袋》(又名《崔致远》或《双女坟)》等。在这些作品中,《仙女红袋》和《金现感虎》(又名《虎愿)》中的女性形象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善良、宽容的品质和忍辱负重、坚韧持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20.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基本上反映了元明时代北京口语的面貌。研究它,对了解当时的北京话,进而了解近代汉语及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我们曾探讨过《老乞大》里助词“将”、“的”的用法(见《广西师院学报》1988年第一期),这里,再研究它的另一个助词——“着”。《老乞大》里的助词“着”,共有两百来个。这些助词,从大的方面来分则可分两类。一类是用在动词后的;一类是用在全句后,表达全句的各种语气的。从小的方面,则可分为若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