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公民的社会,在建设现代化和走向法制社会的中国,造就一大批既注重主体权利、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极具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界定现代公民的概念,明确在大学进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使得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当代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孕育了新的公民理念,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公民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与挑战。有鉴于此,2010年11月27日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  相似文献   

4.
公民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培养好公民的一种手段。同时,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公民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本文从成人公民教育目标定位和实施内容两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成人公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现代成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使命,探讨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以及对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实施公民教育,努力避免某一宗教活动侵入学校教育的公共领域并获得优势;现代民主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在各宗教中保持中立的法律原则;在公共教育领域,国家保障公民人格教育的普遍一致.同时,现代国家承认各宗教的宗教教育及其教义具有正当性并给予合理支持;国家为宗教积极参与社会公众的事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指导,宗教也积极适应现代社会,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是生态道德环境的创设以及生态公民社会的建构,而微观切入点则是生态公民个体生态道德素养和公德意识的培育,耻感文化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成为生态教育中最能体现人本位价值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传统"耻感"道德理念的扬弃,深刻剖析其要义,以期发挥耻感文化对塑造现代生态公民社会的驱动功能和生态道德环境体系构筑的创设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现代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现代"公民"意义的诠释引发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新的要求.英国现代公民教育强调培养国家公民、全球公民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同时继续保留和倡导传统价值观.现代公民教育对于英国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得英国可以在保持宗教和道德传统的前提下,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道德的挑战与要求.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公民身份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最大的变化在于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公民社会空间。作为历史范畴的公民社会所具有的品德,对我国公民身份的变迁起着共生性的推动作用。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改革之前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及二元色彩逐步被现代公民的角色所代替。公民身份是极其复杂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根据现代公民身份理论,其基本含义主要强调单体公民的公共生活中的权利、责任、义务精神,对共同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公民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古老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公民社会具有不同含义。对于转型中的我国而言,我们的社会制度背景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西方公民社会不言而喻的制度背景,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前提。这样就可能出现,我们在说公民社会的时候,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社会心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与西方公民意识、公民资格相比较,中国人传统心理中与公民教育相关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私民”的人格特征,它难与现代的公民意识相协调。为此,如何排除传统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我国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廉清 《晋阳学刊》2007,(5):64-68
市民社会观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终结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等同的观念,开创了对市民社会的现代理解。在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进程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明晰当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规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庞金友 《文史哲》2004,30(5):156-161
西方学术界对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关系一直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甚至有学者将公民社会视为民主化的必要前提。这种结论实际上忽略了诸多重要因素,如公民社会概念的差异性、公民社会对国家及民主的依赖、虚假的政治变量的存在以及公民社会决定论的误导等。有必要对这种乐观的理论观点予以反思,重新审视当代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全面而谨慎地解读两者的关系。这些思考无疑会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围绕现代化发展问题, 在知识界形成了相关论争, 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是市民社会的理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 客观上为我国市民社会的建构准备了客观条件。而研究市民社会的廉正功能, 理清市民社会建构的障碍, 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 仍将是理论界当前和今后必须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现代性思潮萌芽、发轫与兴起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语境下,表征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与文化经验的哈葛德小说经过广大翻译家的译介、媒体的大力传播与读者的广泛接受,完成了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的建构之路,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在现代性视野里考察哈氏小说的近代中国经典化历程可看出,社会转型的思想需求是外因,哈氏小说的现代西方文明思想是内因,其经典化的整体路径揭示出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历史语境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健 《学术探索》2014,(4):88-92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相似文献   

16.
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商事仲裁制度的私法自治属性及其发展历程都反映出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一定程度的妥协 ,这种妥协是现代社会法治思想的要求之一 ,中国现行仲裁制度尚需加以改进来适应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教育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相应的现代传媒的现代性中萌发和生长的。现代传媒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还给予中国文学现代性以具体意义,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生产和流变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民社会话语在当代中国语境的逐渐兴起,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日益成理论界的一大景观。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公民社会是透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视域,人的全面发展是公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要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的兴起顺应了公民自治能力提高的要求,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有利于道德建设侧重点的转换,由“官德”而转向“民德”;市民社会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为权力制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市民社会的兴起促使政府统治向治理尤其是善治的转变,建立起新型的国家、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