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与同化——21世纪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晖 《兰州学刊》2003,(1):126-127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激烈的竞争,但各自的特征决定了二者不会互相取代,只会通过同化和异化,更加突出各自的功能和特征,在竞争中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制度异化,是指制度作为人所建构的行为规范与活动框架,本是人追求自由与解放的途径与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却与人相对立,成为束缚与奴役人的一种手段与力量。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工人劳动异化、资本家异化的主要根源。因此,马克思把批判的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制度异化具有多种形态与形式,其产生既有直接原因又有各种根源的间接原因。消除制度异化的过程,就是消除产生制度异化各种根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并没有放弃异化理论.其实,早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就已经转换了异化逻辑,从自我异化逻辑转到了交往异化逻辑即关系异化逻辑.而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异化理论更加成熟.无论是摆脱了抽象类本质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论述,都表明马克思这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异化理论已经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通过对私有财产的考察,进而打开了异化理论的世俗批判道路,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使得异化理论的建构开始由主体异化阶段向劳动异化阶段过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方面涵射了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并超越后者实现了对黑格尔对象性思想的批判,另一方面隐含...  相似文献   

5.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各自的优势与同样作为新闻媒体的互补性 ,并预测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俞吾金教授在其<"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一文中提出三个涉及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新见解:(1)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2)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一个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视角转换";(3)异化概念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不是象征性的、边缘性的,而是实质性的、基础性的.通过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分析,现提出三个不同意见: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中都没使用过异化概念,俞吾金教授说"马克思一生都使用异化概念"不符合实际情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概念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由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放弃这一概念,因而他所说的情况--在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异化(劳动)概念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因而它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连象征性的、边缘性的地位都谈不上,更不要说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地位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9年一个名叫“高级研究项目署网”的网络信息系统在美国呱呱坠地,它就是互联网的前身。8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进入民间组织,从此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Internet已遍及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上正式认定互联网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体群带来巨大的冲击。根据Editor & 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异化     
程海霞 《河北学刊》2001,21(1):125-127
本文通过对“异化”概念的重新界定,确定“道德异化”这一概念,并从其特征、表现方面对之作了存在性证明,最后寻求扬弃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理论追溯,阐述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内在联系,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揭示出合理化、异化与社会发展的逻辑辨证关系,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和谐的社会就是对合理化与异化不断扬弃的社会,探讨了其对当前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祁海军 《理论界》2008,(7):90-91
鲍德里亚将现代社会指认为消费社会,认为消费社会的符号生产或媒介生产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生产逻辑的分析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的合理性和启蒙理性,甚至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同质性,只是资本主义辨认自身的生产之镜以及现代性的一个隐喻。如果要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抛弃这一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分析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是由劳动异化所导引的消费异化,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深入批判必须坚持这一生产的逻辑,而不能抛弃它。  相似文献   

13.
“消费异化”与精神家园的失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艳 《理论界》2006,(12):160-161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却沦为了消费的奴隶,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如何在和谐的社会中塑造和谐的消费观,完善消费结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强权文化的侵入,在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较为明显的集体性异化翻译,第一次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十余年,另一次则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今.前次异化翻译为改造我国近代贫乏的语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然而,目前流行于我国翻译界的异化态势则令人担忧,出现了一股超异化翻译的暗流.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忠实地记录了女主人公埃斯特在男权社会令人窒息的“钟形罩”中孤独、绝望、分裂、崩溃与挣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性自我成长的普遍意义,将埃斯特一己体验升华为形而上的哲思,阖盖了人类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传播迅速扩张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挑战。本文试图从比较两种媒体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入手,预测两种媒体从竞争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可以与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实行强势联合,相互弥补缺陷,杨长避短。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实现双向交流传播,同时因特网也可利用传统媒体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弗洛姆考察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弗洛姆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异化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和政治领域。他主张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同时变革,从社会与个体特别是个人的心灵方面进行整体改造,才能克服异化。  相似文献   

18.
李佩环 《理论界》2007,(11):124-126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异化”是一个很不清晰的术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从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物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异化思想。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明显不同,其分水岭正在于对物化与异化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样式的终结与网络媒体的一统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 ,发展迅猛 ,对传统媒体构成严重冲击 ,有可能在 10年内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超过传统媒体。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利与弊 ,指出了它们趋同与融合的趋势 ,未来将会产生出更完备、更舒适、更易于接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20.
张俊波 《船山学刊》2010,(1):216-218
儒学的本质是以“仁”为宗旨的思想,根本精神就是仁。凡是违反儒学的本质思想,违背以“仁”为价值导向,以人与人自身和谐发展的,一切反人性的道德畸形、人性变态和社会腐化等等都是儒学的异化。日本武士道正是这神异化的形态之一,并袁现出三神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