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曾经引起了我国法学界的热烈讨论,但是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逻辑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弄清楚法律信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法律信仰的对象只能是自然法,而不能是实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法信仰"的概念比使用法律信仰更加准确.而作为法信仰的现实归依,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信仰的品质,因此,树立对宪法的信仰,是我国当代法信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广大劳动人民对信仰等精神的需求日益凸显,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其完整内涵的固有之意.因此,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相关问题是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实践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神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伦理神学与现代道德信念的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安庆 《文史哲》2007,4(6):147-152
启蒙伦理学是在基督教信仰式微之后的世俗化过程中试图为现代人提供在现世中安身立命之基础的价值转型运动。康德伦理神学对于西方现代道德信念确证的意义在于:一是这种伦理神学信念的确证完成了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二是它充分阐明了单纯理性信仰的不可能性。康德的伦理神学认为,只有对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确信,才能最终使"正义"和"道德"成为绝对的义务,从而实现信仰形式的这一现代转变。这一转变的真实意义在于,信仰的世俗化只有在超越的神圣化引导下才能通往自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个重大的政治和实践问题。要坚定政治信念,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样才能当历史之大任,受人民之重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1.
谭先锋 《云梦学刊》2001,22(5):83-86
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不仅赋予理想信念教育以丰富内涵,而且对于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必须正确认识"三个代表"思想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在联系,坚持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做好结合文章,把理想信念教育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史双胜 《河北学刊》2001,21(2):100-102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的提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就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上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从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上把握其新境界;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科学态度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3.
关斯玥 《理论界》2013,(12):13-16
作为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将,斯托扬诺维奇以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恩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批判式的考察。他通过澄清“人的本质”概念、指出“异化”与“非异化”概念的困境及其超越途径和对共产主义设想的再思考,明确揭示出马克思思想中所存在的张力与冲突。斯托扬诺维奇主张跳出马克思主义框架本身,以一种批判式的目光反观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来说,这无疑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却遇到挑战。邓小平理论的建立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实践 ,将使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建获得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正确的,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且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为此,文章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要密切联系十七大精神,注意以人为本;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手段和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却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度不够、农村实践能力不足、传播意识淡薄、传播知识与传播技能欠缺等困境。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必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动大学生村官的知与行的统一,加强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培养其传播意识以及提高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萨满观念信仰在<红楼梦>中有所呈现,并被作家进行了艺术改造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对“教科书哲学体系”的学理质疑与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的深入展开,使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具有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考据理路,但这种考据遭遇当代视界的挑战,即“经院哲学”式的研究缺乏当代审视的现实目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争议随之而来。本文认为,这种争议集中反映的问题恰恰印证马克思哲学并非冬烘遗老的“子曰诗云”,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和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党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在思维方式上纠正过去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上过分强调“斗争”的偏差;有利于化解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道,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