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有其一定特点,东巴古籍为我们研究纳西族先民的思维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把握纳西族先民思维方式的这些特点对我们理解纳西族的思维习惯、理解和继承其文化传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国纳西族研究学者洛克收集到的一幅纳西族桑尼巫师在举行巫术仪式时所用的卷轴画表明,桑尼巫师不同于东巴的神祇信仰,他们的神灵观念中具有较突出的本土特点。此外,纳西族本土神祇和外来神祇在纳西巫师神灵观念中的整合现象,从这幅画中所反映的集桑尼主要守护神、东巴教神祇和祖师、东巴教中的“风鬼”、占卜女神以及与古羌人有关的姜子牙、道教城隍神等于一体的特点中较明显地凸显出来,即诸种宗教观念在纳西族民间巫师信仰中得以整合,外来宗教对于纳西族本土宗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和纳西文明的进程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上滇西北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政治生态、主流政治文化、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等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各层面的因素都对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纳西族以共同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云南丽江地区、永宁县和四川俄亚乡等纳西族聚居地的深入考查,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形成的环境以及对纳西族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纳西东巴文化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述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民族学的演进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丽江地区政府为了重塑民族形象 ,发起了一场旨在强调民族特色的运动。其核心是重建纳西族东巴文化。然而 ,要使东巴文化合法化 ,就必须除去传统东巴教中的不利成分 ,如封建迷信的东西 ,这样就能达到使纳西族成为一个好学、文明和先进民族的目的。这种变化正好可以解释纳西族的二个特点 :纳西妇女和山区纳西人 ,他们通常被作为纳西族不同文化的代表。目前重塑纳西族民族特色的各种举措 ,显然与当地政府试图扩大其影响不无关系。居住在云南省的纳西有 2 5万人 ,[3 ] 为…  相似文献   

6.
周俊华 《学术探索》2007,(1):119-124
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在所处社会政治生活和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文化,体现出四个主要特征:共同体主义的社会秩序意识;和为贵的政治心态;现实主义的历史秩序意识;强调传统与注重变化的并行不悖。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促进了纳西族社会的政治发展;推动了纳西族社会的文化发展;促进了纳西族社会及滇川藏交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和婚姻家庭,是我国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现就国内关于当代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和婚姻家庭研究情况综述于后,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继续探索与研究。 一、永宁纳西族母系制和婚姻家庭之争的源起 1962年宋恩常先生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表了《纳西族母系家庭》(《民族团结》1962年8月号)一文。提出到民主改革前,在云南永宁纳西族的社会里还存在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许多特征。他们的家庭在很多方面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的特征和原始共产制的原则,其婚姻形态是通过望门居的“阿注”关系表现出来的,表明他们还处在对偶婚的早期阶段,并保留了极其明显的群婚特点。其后,詹承绪在《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史学月刊》1965年第7期)一文中,对其特征列为三点:第一,以“阿注”异居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纳西族文化资源进行了阐述,对纳西族文化独特的价值、主要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论述,肯定了50多年来纳西族文化工作的成绩,并对如何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措施、开发的办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福泉研究员,男,1955年9月生,云南丽江人,纳西族。文学学士,历史学博士。199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社总编、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纳西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致力于民族学和以东巴文化为核心的纳西学以及纳西族与藏族宗教、文化交流史研究。学术研究以微观专题研究和实证研究见长,在纳西学、中国火神与灶神研究等诸多领域中有较多创新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曾应邀赴德国…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古文字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文字的创始 纳西族约有三十万人,分布在沿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江东的宁蒗、盐源、盐边、木里和江西的丽江、中甸、维西、永胜等县,都有纳西人居住。其中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主要聚居区,有十八万人。纳西族古文字就流行于以丽江为中心的金沙江以西各县的纳西族地区。 纳西文字有两种,一为象形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符号,属于表意的原始象形文字,纳西语意为木石之痕迹,说明这种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已于今年五月在丽江地区成立。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象形文字撰写的东巴经典和文献,内容宏富,历史久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甸县三坝公社白地村是著名的东巴教圣地,相传其教祖丁巴什罗在此修行授徒,当地有明代嘉靖甲寅年(1554)丽江土知府木高的摩崖诗,称“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据此推断,丁巴什罗应是距今八百多年的北宋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自治乡的纳西族,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有24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9%。苏达河北岸的俄亚村则是该乡纳西族最大的聚居村寨,有130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2%;1060人,占全乡总人数的25%。全村除一人为上门当赘婿的藏人外,全部为纳西族,占全乡纳西族总人数的42%。  相似文献   

13.
论纳西族生殖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将纳西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时期有关生殖崇拜的宗教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梳理,揭示出纳西族生殖崇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纳藏文化交流研究是纳西学和藏学两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公元8世纪开始,大量的苯教徒迁居于丽江一带,使纳西族文化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但苯教与东巴教关系研究的藏学学者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藏学研究领域和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现状,系统梳理和总结纳藏文化交流研究也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纳西族也有与汉族相似的阴阳观,有其土生土长的演进历史。作者从纳西象形文字“卢”“色”的原始造字、读音、翻译与排列等方面考查了“卢”“色”二字的来源,认为二字最初是取自于客观自然界的实物实象,按照纳西族先民男女特殊头饰和席地而坐的习俗创造出来的。“卢”“色”最初是世间的一男一女,两个俗人,是纳西族原始先民的始祖,后来被当作“神”来崇拜,则是由对“卢”、“色”这对原始祖先的崇拜而演变来的。古代纳西族从对男女和公母的现象直观,然后经过对原材料的思维类比、综合、整理、概括和抽象出阴阳观念,反映了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杨文顺 《学术探索》2005,18(6):106-109
纳西族在逐渐融入国家政治体系,实现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学、民间巫术等多元文化,创造了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纳西文化。纳西文化在纳西族建立政治体系,建构政治制度,展开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通过形成民族成员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民族成员所具有的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主观取向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便是纳西文化对纳西政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苯教之间性质关系的界定,究竟是同源关系,抑或接触影响关系,目前众说纷纭,需要基于扎实可信的系统比较研究。本文从两种宗教的神祇入手,对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苯教中四类神祇的名称、职能等作了比较研究,试图对象雄文明及苯教与纳西族东巴教间的关系作若干全新分析,进而为探寻并重建象雄文明在喜马拉雅-藏彝走廊区域诸族群中的传播历史轨迹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归纳总结学术界探讨纳西族族源和形成的众多观点的基础上,从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献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纳西族是与南下的古羌人联系密切的夷人族系——旄牛夷、白狼夷的主要成员,其先民是莋都夷,可能还吸收了以丽江人为代表的土著成员。纳西族大约形成于汉晋至唐朝阶段,活动范围在今川西至木里一带。  相似文献   

19.
纳西族、藏族同源异流关系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资料,通过考证古羌人首领无弋爰剑、牦牛羌、“白狼国”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关系,认为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历史渊源。此外,还对民族史重要文献——东汉时的《白狼歌》和纳西、藏、普米等族语言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家人、教师、同伴、媒体和游客这五个方面考察了云南纳西族201名儿童对民间故事传说、民族工艺建筑、民族禁忌、民族崇拜物、民族鬼怪神灵、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饮食这些民族文化的认知途径。结果发现: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家人、教师和媒体是云南纳西族儿童的主要认知途径,而同伴、游客的影响相对较弱;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云南纳西族儿童在认知途径上有所偏重,并表现出一些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