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范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秋末年,范蠡无论是在功业、思想方面,还是情操、品格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才。然而,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他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有的学者指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未能忠于一君到底;二是他弃官经商;三是他带西施姑娘出走。本文认为,这三者恰恰是范蠡不同流俗的过人之处,正是他之所以拔出同列、独放异彩的地方。第一,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时代之一,各国君主普遍礼贤下士,众多的文武之士更是择主而仕。面对一个不念恩义,对功臣宿将随意诛伐的君主,范蠡的离去是明智的选择,同时也说明他具有可贵的叛逆精神。第二,范蠡弃官经商也不应受到指责。这不仅因为当时还未形成“重本抑末”的社会风气,而且弃官经商,发财致富,较之贪官污吏不啻高尚千百倍,况且他致富后不忘宗族邻里乡党。第三,在《国语》、《史记》等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根本看不到西施的影子,很有可能是好事之徒造出来的。即使范蠡确实带走西施,也不能影响对范蠡的肯定评价。第四,范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商品经济理论,是不亚于管仲的大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他深谋远计,含垢忍辱,使越免会稽之危,以亡为存;他抚民保教,守时待机,使越得积聚富国,由弱变强;他抓住时机,决不贻患,使越终灭吴报仇,号称霸王;他深于世故,功成身退,灭吴后竟抛妻别子,离越他去。范蠡在政治上,在为人处世上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蠡所居陶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辅助越王勾践复兴越国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浮海出齐,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于是定居陶地,为陶朱公。今有学者提出“范蠡最后的归宿是肥城陶山”①。笔者不敢苟同此说,认为范蠡所居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一陶为曹叔振铎的封国国都范蠡所居陶地是西周时期曹叔振铎封国的国都。《后汉书·郡国志》云:“定陶本曹国。”《史记·曹世家》载:“曹叔振择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曹,《集解》引宋忠曰:“济阴定陶县。”陶,即曹叔振铎的封国曹国的领地。清人雷学淇《竹书…  相似文献   

4.
范蠡与文子的师承关系及《文子》一书对范蠡思想的影响是范蠡思想渊源探讨中必须涉及的问题。文子其人的有无、与范蠡的师承关系是否存在、《文子》一书的真伪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一一进行考证 ,认为 :先秦时存在两个名为“文子”的人 ,可能为范蠡之师的文子在楚平王之时 ;今本《文子》虽经后人改易 ,但它与竹简本《文子》有关 ,不能视之为伪书 ;竹简本《文子》更为可信。所以 ,本文以残存竹简为依据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它与范蠡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理财家中,范蠡的经济思想是很有特色的。他以对客观事物发展必然性的探讨为指导,观察认识社会的经济问题,力图把经济政策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从而其思想不仅表现出  相似文献   

6.
范蠡为越王勾践谋臣20年,功成身退,隐居于齐。再战商界,赀累巨万。范蠡思想体系的精髓可概括为:守时,把握事物发展的最佳时机;与人,准确地把握利用敌人方面人与事的变化;节事,改革调整治国方略,有步骤地实现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7.
发家致富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蠡人生中的又一亮点。其治家思想与治国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治家如国、农商为本、因俗立业、顺应天时、居安思危、民主持家和泽及乡里等,是其治家思想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范蠡(约前534——约前454),字少伯,出生于春秋末年楚国宛之三户(今河南内乡西南)一个贫寒的布衣之家。他青年时到越国,受越王勾践信用,成为主要谋臣和上将军。在越将亡国的危急关头,他苦心戮力,深谋远虑,和勾践、文种等人精诚合作,领导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化险为夷,转弱为强,于公元前473年消灭了吴国,进而称霸诸侯。尔后,范弃官浮海,适齐之陶(今山东定陶),事农经商,卒死于陶。著有《计然》(从蔡谟说,计然为范蠡所著书篇名,非人名)等,约在唐以后佚去。《国语·越语下》保存了范与勾践谋略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年春天,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一方面直接对抗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多次指示,再三坚持要设国家主席,以此作为他“复礼”的政治纲领,妄图篡党夺权当“皇帝”;另方面,加紧进行荫蔽的斗争,他“栖身”在苏州的阴暗角落里,对他的死党面授“韬晦”之计,居心叵测地把范蠡的名字记在黑笔记本上。这充分暴露了林彪一伙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刻骨仇恨,妄图隐蔽其反革命真相,窥测方向,伺机而动。范蠡是什么人物?他是春秋末期为越国奴隶主阶级出谋划策的谋臣。此人惯于玩弄权术,极为诡谲。两千四百多年前曾“栖身”苏州。当时,越国与吴国争霸,相互寻衅攻  相似文献   

10.
正吴越檇李之战,具体战役由范蠡策划,别出心裁:从大牢中动员一批死刑犯上了战场,当然要对他们许诺点什么,例如死在战场上家属给予抚恤、一旦不死就此免罪。死刑犯敢死队却不是上阵厮杀,而是一支自杀表演模特队,面对的是举世闻名的吴军步兵方阵,观众是吴军士兵;目的也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之际的越国大夫范蠡,究竟寿终何处?《湖北方志通讯》1984年第一期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范蠡寿终鹿角峰》;同年第八期又登了一篇,题为《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两篇文字,各执一词。笔者乍读第一篇,同第二篇的作者持有同见。但经认真查阅史料,反复思考第二篇的论据,则又觉得前者可以存疑,后者未免过分武断。因此,我们不揣冒昧,略陈浅见,与《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一文的作者商榷。作者开篇断言:“春秋之际越国大夫范蠡的死地,本与今湖北无关。前人虽曾一度有过“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传说,但也早被澄清。”接着对《范蠡寿终鹿角峰》一文进  相似文献   

12.
13.
范蠡是春秋末期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实业家于一身的人物。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其作了分析评价。第一部分分析评价范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明锐机智的品格;第二部分分析范蠡的天道观和发展观,着重阐发其辩证精神;第三部分分析范蠡弃官出走后“三致千金”的事迹,对其经商致富、富而好行其德”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范蠡是春秋战国间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商业经营的实践家和理论家,在历史上产生过长远的影响。不少史书载录他的事迹,更多的典籍引述其言行,各种诗文和小说戏曲创作一再赞叹其为人,敷衍其故事。直到今天,范蠡之名依然广为人知,在河南、浙江、江苏、山东一带,还保存着不少有关的遗迹和纪念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几十年来范蠡研究的总趋势 ,指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范蠡的籍贯、故乡予以考实 ,认为其籍贯为楚宛地三户邑 ,即古之丹阳 ,属于南阳郡。在此基础上 ,探求了南阳之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楚始祖鬻熊及姜太公吕尚——对范蠡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而探明了范蠡思想深远的历史渊源 ,为探求“黄老之学”的产生、形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今文学演变中,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时期的艳遇模式的引入和故事发展的两种分化状态、明清时期初具完备的形态、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形态。此三个阶段显示出在时代选择和儿女恋情两种价值标准的影响下,范西爱情模式因不断地吸收新的时代因素而呈现出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孙立群 《社区》2009,(20):18-19
当公众眼中的一些企业家明星突然“形象崩溃”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范蠡——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向来是中国最佳励志故事。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往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一个异常关键的人物——范蠡。范蠡与文种相偕入越,被越王勾践用为谋臣.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范蠡的形象性格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他由一个忠臣谋士发展到今天文学话语系统中的商圣、兵圣、情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范蠡形象的演变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作家主体意识渗透的产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