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茶     
左怀利 《老年世界》2014,(14):28-28
饮茶的习惯由来已久,最倾心“铁观音”的馥郁,然而,拥有“母亲茶”之后,它们便淡出了我的生活。 “母亲茶”的称谓是我的妄定。这茶并非来自树上,漫漫山野比比皆是。它生于春壮与夏,主颈上缀着簇簇白花,《诗经》有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神农本草经》称它是清热解毒良药。它性味辛、苦、微寒……是苦菜,母亲就是用它炒制“母亲茶”。  相似文献   

2.
母亲去世两周年了。这些日子,我把往事细细检点,懂得了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名誉地位,不是万贯家财,不是青春美丽,甚至也不是事业的成功与辉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呵护与照应,是息息相通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我是母亲的满女,母亲怀我的时候已是中年。整个孕期,身体虚弱的母亲被不祥和恐惧笼罩着。她常常自言自语:“生这个孩子,我怕是活不了啦。”二哥安慰母亲道:“娘,您一准会给我生个小妹妹,等您老了,她就是您的小拐棍儿。”听了二哥的话,母亲的心头掠过了一丝激动。从那一刻起,她就默默地对我寄托…  相似文献   

3.
《上海科学生活》2001,(9):69-70
我的朋友田佳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36岁,每晚上只睡5到6小时。作为一个电视台编导,一星期要工作40到45小时,晚上还要打理一家与人合开的酒吧。空闲时间里,她还在儿子的学校做义务辅导员。“有时,我早晨4点钟就得爬起来,”她说。“碰到赶制节目,我会整个晚上不睡觉。”  相似文献   

4.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年多了。可是我老伴卿粉花却常常梦见和婆母在一起,依然天天为她洗脸、梳头、修指甲,和她谈笑风生。老伴与人说梦,总讲婆媳梦里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别人说她,是因为你们婆媳的感情太深太好了。提起老伴,家乡的人没有不夸领的。我父母说她是块“贴心肉”,邻居称她为贤孝忠厚的“敬老第一媳”。在我的家乡,方圆好几里,都说她是最孝顺的好媳妇。说起老伴与我母亲的婆媳情份,还真有天赐之缘。那是1954年的夏天,妈跌断的腿还未好利索,她从大姑母家一被一破地往家里走,背上还背着个几公斤重的袋子。路过…  相似文献   

5.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6.
汤园林 《老年世界》2013,(19):22-22
空调装了几年了,母亲始终学不会如何使用,无论我怎么教她,她都会在半夜感到寒冷时喊我起床。我一边睡眼惺忪地按下遥控器,一边不满地嘀咕:“摁一下开关键就行了,你怎么老学不会呢?”  相似文献   

7.
李慧玲在她满38岁那天——1998年2月20日,才随着她事业的成功,喜气洋洋地步入洞房。为了这一天,她有过多少辛酸与苦涩,有过多少愁苦与哀怨是谁扼杀了少女怀春的心1959年,李慧玲出生在奉节县兴隆区一个农村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二磺厂当工人。她初中毕业后,父亲就让她到二磺厂当了临时工。当时李慧玲已满23岁,农村的家里有好些人给她提亲说媒,父亲却一概拒绝。在母亲的安排下,她背着父亲先后与几个农村青年相了亲,但几年的工厂生活,已使她看不惯农村人。她对母亲说:“让我在工厂找朋友好吗?”母亲见此情形,也就同意了女…  相似文献   

8.
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母亲,退休伊始心情低落到极点,不习惯脱离了同事和学生的生活。由于担心她一人出远门无安全保障,我只能劝她在小区内找娱乐,或是找人打打牌,或去左邻右舍家走走,可是几日下来,母亲以“七律”口吻报怨:“花虫鱼鸟男人爱,老妪出门无处转;乱敲邻里防盗门,彼此尴尬有损害。”我意识到,老人颐养天年还得投她所好方可。  相似文献   

9.
黄峥 《老年世界》2013,(6):15-15
新的一年来了,在外的游子又要回家了。这短短的几天假期,很多人可能早已计划好了每天的日程:访亲会友,与同学聚会喝酒……可能很少会有人静心想想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今年国庆,我回到家,父母很欣喜,开始张罗着做饭。可刚吃完饭,我就觉得母亲的脸渐渐沉了下来。我很奇怪,便问她怎么了。她难过地说:“你一回家就拿着手机不放,也不理我们,下次干脆别回来了,免得我和你爸看着难受。”这话点醒了我,第二天,我就丢下手机,主动帮母亲洗菜,与她聊家长里短。菜洗完时,母亲说:“今天怎么过得这么快?”这话让我又有些难过,突然想到平时母亲一个人做这些事,该有多寂寞。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关于母与子的爱心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晚上,她去看电影。电影就要开演了,她拿着票正往里走,一个青年拦住了她。那个青年挺着急,说:“大姐,售票处已经没有票了,您能把您手中的这张卖给我吗?”她一楞,有些为难。这时青年人眼圈已有些红,喃喃地说:“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  相似文献   

11.
夸老伴     
夸老伴唐金陵我老伴邓艾伶,今年59岁,退休前是江华县林化厂的工会主席。在厂里她是“老先进”,在家里孝敬公婆她更是有名。1958年,我因被错划“右派”下放,二十六七岁的人了,还没结婚。那时,父亲上班,小妹妹念书,家务事就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去做。有时母亲病...  相似文献   

12.
念慈母     
袁光明 《老年人》2009,(1):25-25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0年了。但在我的心中,她的音容笑貌,始终没有淡忘。 母亲没有名字,邻居都叫她“五婶”或“五娭毑”,偶尔有要写她名字的时候,一个“袁何氏”便是尊称。  相似文献   

13.
郭冬仙 《当代老年》2008,(12):37-37
特别感动于一个故事:战争期间,新婚妻子跟随当军官的丈夫到一个靠近沙漠的地方驻防。这个地方酷热无比,一年到头风吹不停。更要命的是,当地住的都是不懂英语的印第安人,大家无法交流。而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外出参加部队演习,她一个人在家相当寂寞。她向母亲写信诉苦。母亲的回信意味深长:“有两名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泥巴,一个看到的是星星。”寂寞的新娘想了想,对自己说:“那我就去寻找星星吧。”从此,她走出屋外,与周围的印第安人交朋友。一段时间后,因她的朴实、善良和聪明,周围的人慢慢喜欢上她。她从此迷上了这片荒凉之地,迷上了印第安文化、历史和语言。她发觉这里竟充满神奇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母亲90高龄了,身体还相当健康。近些年,她经常唠叨:“我这个家呀,什么都好,可惜的就是有3个儿女不在身边,大女儿在江西,二儿子在广东,三儿子在安徽,见个面不容易。在身边的几个儿女,又各有各的事,打个电话只听得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每当这时,我就明白母亲是在想自己的一个个儿女了。人老了怕寂寞,我理解母亲,她是想儿孙围着转,尽享天伦之乐。去年夏天,我在广东的二哥退休后,回到湘潭老家,陪伴了母亲好长一段日子,乐得母亲笑呵呵的。今年春节,儿孙们相约,20多人聚集在老人家身边,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年,还照…  相似文献   

15.
《伴侣(A版)》2016,(4):61-61
母亲晕车严重,因而长年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考虑到她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孤单寂寞,我也常常邀约:来城里住吧,看看风景。但母亲总是以晕车为由推脱,所以我结婚快十年了,母亲也没有来过城里一次,她不知道她心爱的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绝世的美丽     
小乔 《现代妇女》2007,(12):20-21
我曾经问娟子为何不选择再次离婚。她说:“我有抗拒世俗的勇气,可是在孩子的眼里,我已经失去了离婚的权力,我想做个好母亲。”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祭奠一份爱情,至少她的心还有所依托。  相似文献   

17.
母亲在病中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从不住医院的。这一点她特别像外婆,一听说要住医院,要做检查,病仿佛就要加重三分。姐姐打来电话告诉我,母亲患胆结石引起急性胆囊炎,非住院动手术不可,但她顾虑重重,要我做做工作。我急急地赶回家,未进母亲房门,就听见她大着声问:“是晓牧回来了吗?他忙,你们要他回来干什么!”晓牧是我的乳名,母亲能凭我的脚步声一猜就准。母亲憔悴不堪,脸蜡黄,看得出刚刚和剧烈的阵痛搏斗过,虚汗浸湿了衣被枕巾。我说:“母亲,您别固执了,不住医院会危险的。”母亲望着我,没吱声。一会儿,她突然问:“瑜子这次考…  相似文献   

18.
刘卫 《当代老年》2006,(7):12-12
“五一”回老家,母亲似有隐情,几次欲言又止。直到我回城的前晚,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端到房间后,在我一再追问下,母亲这才道出了她满腹的心事。  相似文献   

19.
刘城淮 《老年人》2006,(8):30-30
因为旧社会的原因,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姓曾, 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与我父亲成亲, 是父亲的原配夫人。我和妹妹按家乡习俗叫她“娭毑”。另一位姓何, 就是我的生母。 “娭毑”曾经生过一个男孩, 夭折了, 后来再也没有生育。她异常疼爱我们兄妹俩, 视为己出。我十岁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跟随田洪镇先生学习足部按摩保健法。结业后,就开始为家人和亲友治疗一些常见病,效果不错。我的母亲患肾病,还有心律不齐、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等,每年药费要花2000多元。我坚持每天给她按摩一次,碰到急症,一天突击治疗二三次。10个月后,她的体力大大增强,吃得好,睡得香,身上的病也基本上好转了。一根小小的“诊疗棒”,竟有如此神奇的法力!消息一传开,四周的邻居上门治病来了,连一些不相识的人也接二连三地找来了。我很为难,难的不是人多,而是那些疑难杂症,连大医院都治不好,我一个并不怎么懂医学的退休干部岂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