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研究】关于文化学研究的通信冲突与融合 一一西学东渐片论社会文化当议论文化学说评价之价值观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现状的宏观思考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试论文化人类学与训话学从“人格三因素论”看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格文化机制当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人的现代化觉醒与蜕变 一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思考论传统何新本刊编料部1.58陆立德许苏民郑本法刘敏中吴琦幸许金声黎民邹广文1。412。42。132。203。43。134。44。154。23伟新刘何 陈晓明5.4刘春建寇家宜5.10 【生活方式研究】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 一一关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史蒂文·史密斯写的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使我重新思考同阿尔都塞的分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曾经认为,我是同意史密斯对阿尔都塞的批评的,现在却不再这样想了.《阿尔都塞的著作》一书,不管怎么说,是一部力作.史密斯直截了当地概括了阻碍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知识环境和政治环境.准备工作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所发现的他的一些令人头痛的错误(例如:拿恩格斯同尼采比较、假设"思想状况"相同、心理学以及意识)根本就不是他论点的中心,本书最大的弱点是当他拿阿尔都塞同别人作比较时,总是给那个人作出一个标准的批评,并假设(往往是正确的)这一批评同样适用于阿尔都塞.它最大的长处是对阿尔都塞的学说作了清晰有力的批判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孟子价值观体现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价值取向,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价值判断的中轴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价值观。孟子认为人生来均具有天赋的道德品质,因而每个人都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他认为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一个人的自身价值的过程。理想人格达到的不同境界,也就是自身价值实现的不同阶段和层面。他认为人的自身价值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因而不但要善于处顺境,更要善于处逆境。孟子的价值观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在正反两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适和泰戈尔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具比较意义的人物.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华,宣扬东方价值观,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胡适一贯推崇西方文化,对泰戈尔的思想也没有真切的了解,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泰戈尔的人格表示敬重,为泰戈尔在华期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进行辩护.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叫沈富宗的中国年轻人,远涉重洋,给罗马教皇、法国和英国的君王,带去了活生生的中国文化,以致令那些远在欧洲大陆而迫切想了解中国情况的西方人,得到了一次极为少有的与中国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因此,他或许是迄今为止在中西文化交往史的研究中,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其作用的一个重要人物。我们认为:由于沈富宗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一些西方上层人物欢迎的人物;因此,沈富宗的欧洲之行,应该具有更为普遍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威  陈红 《学术交流》2004,(12):9-13
M·舍勒的哲学人类学认为,独具“精神”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内在本质,而作为完整的人又是生命和精神的统一体。舍勒致力于从总体人的角度揭示人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不仅为人的研究提供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而且他又将关于人的具体研究与形而上的沉思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人类学的转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塑造现代理性主体,进一步明确人自身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清媚 《社会》2013,33(2):53-84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想借你刊的篇幅提出一个有关"哲学人类学"和"人本学"的科学概念和译名问题,向我国学术界汇报一些情况,并提请各位专家和关心的人士研究讨论如何统一的问题.现代科学界把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门类:自然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前者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种属,也就是一种动物种属;后者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由各种历史地理因素具体形成的.或者说,前者  相似文献   

9.
关于达·芬奇的文献是浩瀚的.不过大都属于历史的、艺术的、传记的和自然科学性质的探讨.涉及到达·芬奇的美学和文化哲学,在这些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专门研究的著作很少.长期以来,对达·芬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有些人不承认他是理论家、哲学家;还有一些人说  相似文献   

10.
从实业人类文化学角度看组织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文化及其分支企业文化,以及与此有关的人的行为,已经成为各种现代实业组织研究关注的中心。在现代组织研究的这一浪潮中,人们采用了最初由人类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文化概念,但有时“文化”被简化成不甚了然的隐喻,或是变成一种口头禅,其用法构成以社会科学和种种沿街叫卖(hucksterism)为两极的连续体。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组织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霍桑研究中的组织文化根源及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研究运动  相似文献   

11.
吴玉彬 《社会》2013,33(5):230-241
长期以来,无论是纵欲还是节俭,消费都被认为是私人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一般在消耗、消灭、毁灭和浪费等意义上理解消费,消费因此被妖魔化和污名化学界也曾对其漠不关心,甚至认为“消费是对文化的腐蚀”(Miller,1995),但学术的思想和创新此时却从这些稀松平常、细微琐碎的消费领域等方面获致进展,近些年消费文化研究以及消费社会学和消费人类学领域的异军突起即为一个证明,其中关于鲍德里亚消费思想的研究尤其受到关注.对于鲍德里亚的思想,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讨论和分析,但仍然值得重新梳理、探讨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去年夏天,徐州师院中文系青年讲师王海龙将他新出版的力作《人类学入门》寄我,这对于一个徘徊于人类学大门之外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该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12月出版,22万余言,共五章十七节,分别就人类学的概念、性质及体系,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学派,人类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人类学与其他交叉学派的关系,人类学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等问题,作了尽可能准确的阐释和详尽的叙述。作为一部入门书,其材料之宏富,其论述之谨慎,都远在期望之上。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系统研究人类自身的性质、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对其本身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思索和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如古代的一些旅行家和哲学家就曾注意到在不同的地方,社会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军事技术、语言、以及人体的高矮、形状和肤色都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思索和探讨的这些问题,后来均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到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随后进入一个开展雄心勃勃的比较研究的时代。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4.
心理人类学是心理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人类学的主题,但近些年来,这一主题发生了改变,文化与自我的研究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加深了对人类文化。人类心理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开启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涌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一、文化与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前期研究中,许多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论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种族的发展是从原始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单程进化,这是种族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而导致…  相似文献   

15.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人种志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西藏——喜玛拉雅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1日——28日在此举行。近年来,人类学家对于西藏——喜玛拉雅地区的兴趣日渐浓厚,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地区人类学的专门研究。他们呼吁能召开一次比国际藏学会更专门一些的会议,以便集中探讨这一地区的人类文化现象,为各国人类学家提供一次集中对话的机会。由于在保存西藏——喜玛拉雅文物、书籍、资料等方面,苏黎世大学的这座博物馆堪称欧洲之冠,这一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它的肩上。由美国著名就学家巴巴拉·阿兹兹女士、苏黎世大学博物馆馆长马丁·布劳恩先生以及法国人类学博士杰雅特·托芬三位联名发起并筹备了这次会议。召开这一专门讨论西藏——喜玛拉雅地区人类学的学术会议,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受到瑞士国家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6.
(一)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群体和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和国家。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差别,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家庭形态,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家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普遍性和差异性,为以研究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为宗旨的人类学提供了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最便利的条件。因此,从人类学产生之日起,家庭就一直是人类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许多著名的人类学家都曾经对家庭进行过研究,并以此而出名。国外人类学家对中国家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库尔普(Danil Hkulp)被认为是以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家庭进行研究的第一位西方学者。他所调查的地方是广东汕头的凤凰村。1925年,他出版了这次调查的研究成果《华南乡村生活》一书(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这是人类学方法对中国家庭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在  相似文献   

17.
医学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王宁医学人类学认为,医学文化模式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复杂的信仰和价值观网络结合在一起。医学人类学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分支学科,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现象,主要研究的是人...  相似文献   

18.
张晔  王丽丽 《学术交流》2003,(7):153-155
托尼·莫里森在使她成名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 ,而发生心灵扭曲 ,因此渴求上帝赐给她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小女孩。小说从白人、黑人与小女孩的父母及小女孩自身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视角 ,揭示小女孩遭受歧视、被人忽视而成为不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之境遇的文化根源 ,阐示了她成为这些人眼中“盲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系统》一文,用“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概括了关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笋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政治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热点课题。在我国,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从80年代才刚刚起步。这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总结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当代理论和方法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诸如主观性、权力和民族志表述等问题上,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发生了许多非常显著的转变和分歧。这种状况起因于民族志的文学化途径,是经由格尔茨以及其他学术运动,如英国的文化研究,特别是福柯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因此,人类学由来已久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对峙已经演绎出独立的认识论阵营,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一些大学中人类学系的分裂。同时,这种分裂也激发或伴随着一种对当代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人类学研究对象的定位的承认,比如"本土"的研究、"下层"研究,确认了这些研究对象在研究项目中具有合法的权利和合作的声音。这种转向使人们愈加关注应用人类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本土知识"的观念。另一个分裂是指一些特定的专门研究领域的学科建制,如医学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等,而每一个领域又都存在着内部的分歧与区别。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引起了对于博厄斯学派所传承下来的诸如文化、文化相对主义等观念的效用和道德规范的质疑。过去的30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时期,人类学研究在这个时期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新的文化逻辑的转换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