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耿鹏达 《经营管理者》2011,(4X):292-292
严格限制或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在坚持"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严厉的一个刑种,源远流长,经历了兴盛、泛滥、失宠、衰落的过程。在近现代历史的巨变中,由于受到自然法学派理性主义和刑罚人道主义的影响和冲击,死刑存与废的论战已进行了200余年。本文拟在对死刑制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阿克毛贩毒死刑案"分析出发,论述了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与争议问题,并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死刑成为法律上一项刑罚制度,是指对罪犯依照法律的规定剥夺生命的刑罚制度。死刑作为刑罚的重要手段,因其严苛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死刑与人权关系,死刑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揭示我国死刑制度的内容.以多判死刑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秩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顺应民意而广用死刑是不理智之举.死刑应被严格限制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在司法过程中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10,(4):12-14
<正>英国毒贩阿克毛2009年12月29日在中国被执行死刑。此事"引爆"了欧洲媒体,震动了世界舆论,更引起了许多国家对死刑制度的激烈争辩,但争论更多的却是"死刑该不该被保留。"自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1764年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废除死刑的呼吁以来,世界各国有关死刑存废已经争议了200多年。仅仅在几十年前废除死刑的欧洲人,现在却以"死刑是剥夺人权"为由向世界其他国家施压。但即使是  相似文献   

6.
保留死刑、少杀慎杀”是我党长期坚持的死刑政策,目前我国有些地方“重刑主义”有所抬头。在遏制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有判处死刑过多、轻率和量刑趋重的做法。甚至有个别人或出于义愤,或为杀人灭口,对某些有立功表现可以判处死缓的罪犯也要处以死刑立即执行。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我认为,我党“保留死刑、少杀慎杀”的政策至今仍符合我国的实际,也顺应了世界刑罚的发展潮流。在死刑的适用中,我们仍要坚持“少杀慎杀”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死刑案件适用民事赔偿的必要性可从现实价值、实践操作层面和诉讼经济角度考量;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与我国当前死刑政策目的相一致、与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相适应、与我国死刑量刑体系相适应;对民事赔偿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前瞻性构想有:完善死刑案件附带民事调解制度;建立被害人民事赔偿先行起诉权制度,明确死刑案件民事赔偿的具体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不会废除死刑,因此通过完善死刑复核程序来实现对死刑适用的有效控制是保障人权、实现慎杀、少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之后,本文重新认识死刑复核程序,从复核方式及复核参与人员、复核的期限等方面提出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于各国立法中,生命权都毫无疑问地被视为公民最重要的宪法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核心与基础,死刑是对生命权的剥夺,因而引发了学术界对死刑合理性的激烈探讨与质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生命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减少死刑甚至完全废除死刑成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选择。于我国而言,死刑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立即废除死刑未免过于仓促。对此我国应当结合具体国情,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做出努力,对死刑制度进行限缩。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刑罚方法,也是人类历史上较为古老的刑罚方式之一。我国的死刑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至今仍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前,我国一直贯彻“少杀、甚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就是为了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明确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内涵,探寻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历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  相似文献   

11.
马荣海 《经营管理者》2013,(16):239-239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从贝卡利亚开始,围绕着死刑的存废争论就一直持续着。死刑是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之间的同态复仇退出历史舞台,惩罚犯罪者的权力收归国有,死刑也伴随而为国家行使。死刑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有些类型的犯罪来说,死刑是一种过于残忍的处罚方式。就我国当前来说,死刑的适用还是过于宽泛,因此,本文将围绕着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王贤则 《经营管理者》2011,(8X):280-280
死刑的废与存一直以来存在这激烈的争论,理论界众说纷纭。但是近代以来各国的司法实务界基本上正朝着逐步取消死刑的道路上行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八)》第三条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而对此条款从提案到草案直至颁布一直备受争论,其中争议最的就是,对"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是否有违公平?本文试从法学理论角度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行理解、分析,进而来论证"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是否有违公平?并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被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我国在规定两审程序的基础上,还规定必须实行一项特剐监督程序——死刑复核程序,这对于保证死刑案件的质量,坚持少杀,防止错杀,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又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笔者建议废除死刑复核程序,对判处死刑的重大刑事案件实行三审终审。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中对死刑的改革可谓是我国刑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此次改革废除了13种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对死刑的适用年龄和死缓的减刑规则上面都做出了一些规定,这些改革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些改革背后所隐藏的问题,笔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此次死刑的改革做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国际趋势,中国刑法中仍规定五十多个罪名适用死刑,死刑制度有很大的弊端,例如死刑会激发犯罪、死刑制度可能是某些冤假错案无法挽回、死刑制度过于残酷等。中国应该逐渐从事实上废除死刑,使每个中国人能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舆情月评     
熊露娟 《决策》2013,(8):12
一起死刑案件拷问司法公正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判死刑,当事人虽已离世,但案件仍旧谜点重重,由最初政府鼓励融资到沦为阶下囚被处以极刑,曾成杰的境遇举国哗然,包括法律界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曾成杰疑案的思考颇多。案件判决的幕后推力成为舆论争议焦点,民众在不断质疑求真相,引导了一场"合法"与"合理"的博弈。@曾成杰之女曾珊也走上微博平台,在其父尸骨未寒之际,与社会对话,鸣不平之声、诉不公之意。  相似文献   

18.
自从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的主张以来,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争论。面对世界废除死刑愈演愈烈的国际趋势,中国的死刑选择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建立在尊重社会价值取向与道义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中国死刑存在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核准权,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与重塑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发挥其作用对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检察机关应通过出席死刑复核法庭、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或者合议庭关于死刑案件的讨论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积极行使职权。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看,商业贿赂犯罪配置的刑罚主刑从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附加刑有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刑事立法及有关国际条约的成熟经验看,我国商业贿赂犯罪刑罚的配置主要存在:重受贿轻行贿、附加刑设置和死刑适用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完善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