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 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如何让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了掌握实情、寻求对策、向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前往浙江、四川、北京、山东等省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咨询》2005,(3):20-22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如何让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了掌握实情、寻求对策、向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前往浙江、四川、北京、山东等省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咨询》2005,(7):20-22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如何让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了掌握实情、寻求对策、向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前往浙江、四川、北京、山东等省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调研考证,界定灾民、灾区失地农民和属于帮扶的灾区农村劳动力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内涵,阐明他们与一般劳动力的区别,为制定更有效的农村灾民的转移安置就业政策,分类指导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失地农民保障的政策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促使失地农民市民化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于是,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政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国家大环境、农民自身和国家政策三方面出发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社会排斥为理论基础,探讨失地农民为何需要就业社会政策、日后政府该如何制定合理有效公平的就业社会政策满足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进入城市就业所需要的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如何在土地城市化过程中顺利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成为我国城市化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变的重要问题。然而,本文基于浙江富阳、德清和宁波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远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失地农民普遍存在被城市化的感受。为探究其中原因,本文利用方差分析方法,从两个维度对失地农民市民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尽管发达地区失地农民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补偿,但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度较低,这其中虽与失地农民个体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制度性因素,其中,较低的征地过程信息透明度和农用地征转用增值收入分配决策民主化程度是关键因素,缺乏长效的失地后就业安置是重要原因。前者影响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心里认同,后者制约了失地农民的市民身份归属。两者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延滞了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征地拆迁的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失去土地和房屋,成为被城市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虽然国家在逐步的重视失地农民的生计,但是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仍然很难得到保障。探讨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安排的有效方式、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路径,对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重要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指出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三方面原因,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新生的弱势群体。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这个新生群体的人员在不断增多,各地在安置失地农民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有些政策和办法与失地农民的要求距离较大或落实不到位,引起失地农民群体上访,且上访事件屡见不鲜,成为农村不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失地农民现状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的发达地区。“九五”以来,这两个地区征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多。据统计,大连市仅甘井子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失地农民就达6.5万人,仅1999~2003…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改革征地制度要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要给失地农民以公平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想保证城市化发展不会受到影响,则必须要解决城市化进行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国家城市化发展政策的实施才能得到保证。本文主要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俊 《科学咨询》2005,(13):28-31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有新的立法和政策. ■改革征地制度要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要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要给失地农民以公平的补偿和妥善的安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而且绝大多数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面对他们失地而又利益受损的困窘现状,笔者通过对延安市宝塔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充分地感受了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得不到应有补偿和安置以及面对养老、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巨大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情。为此,我们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思考,以期为失地农民走出困境做一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延安市宝塔区失地农民的现状1997年延安撤…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究其原因在于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因素。本文从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等方面就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的规模以及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和市民化问题,并从社会保障制度、征地制度和就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晟 《经营管理者》2013,(25):290-290
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农民的土地,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严峻,这不仅影响到失地农民的自身利益,还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本文在论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失地农民养老得不到保障的深刻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现目前,研究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失地农民征地或者补偿方面,极少有人关注到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失地农民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社区构筑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网络、生活支持网络和精神支持网络,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利益的损失不仅是巨大的,也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体现,剖析了这些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分析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意义,并从完善土地征地制度、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机制、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商业性征地中的政府行为成本与失地农民对政府行为态度之间的博弈,探究商业性征地中的政府行为成本支出与失地农民权益维护关系,从中得出政府逆向行为成本与失地农民权益关系成负相关,即降低政府逆向行为成本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因此,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要降低政府逆向行为成本,尊重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合理需求,妥善处理政府与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进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