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背后,多数"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实现却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外部环境和村官自身两方面谈了"大学生村官"人生价值实现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选取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工作已经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提了出来。"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在国家的政策中,这项政策不但有助于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是对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试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这项政策更好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号召下进入基层,下到农村.但是他们是否适应工作,能否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又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培养大学生“村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关乎就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而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社会融入问题。本文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主要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通过SPSS回归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大学生"村官"社会融入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人才需求、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紧迫性,要求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扮演着创业致富引导者、矛盾纠纷协调者、政策法律宣传者、精神文明促进者的角色。然而,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受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制度保障缺失和农村社会环境复杂的制约。通过做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管、出"三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要求使用好、培养好这批村官。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既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和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期一项针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竟有六成被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人不在村上,有七成忙于备考公务员,心不在村上,真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履行村官职责的为数不多,这一现象明显有失初衷,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愿意扎根基层,根子还是制度缺失。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重视有加,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后续制度跟不上,重选调、轻培养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要想让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实效,就必须采取措施,给大学生村官指方向、解难题、压担子、促成长,让他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然而在实施中却出现了选用管理政策现实悖论。大学生村官权益保障不力、救济不到位,村官期满后不想、不能扎根基层,出路不畅,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对我国大学生村官选用管理政策现实悖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就业创业长效机制,更好更和谐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难与农村人才紧缺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催生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计划虽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干不长,留不住,不实用"等的代名词,这也使得在高校中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笔者针对该计划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结合"中国梦"的主题,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与相应的培养模式,完善"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力量,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运而生,一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当中。本文以常州武进和泰州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村官为例,对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定位和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决策》2012,(10):54-56
"现实中的村官其实并不是整天和农民呆在一起,相反都是待在镇上,帮镇政府做事。实际上就是起一个救火队员的作用,哪用到就去哪。"农村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党和政府探索出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同时,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国家将"大学生村官"逐渐制度化,并在全国推广。但是,我们在江苏省淮安市调研时,发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1.
周贤山  何青青 《决策》2012,(4):48-50
2009年3月,我们曾对当时在南京市委党校接受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与工作状况,并形成了一份较为详实的调研报告.如今,这些大学生村官"履职"已满3年,他们3年来情况如何?他们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农村又改变了他们多少? 最近,我们对当年参加培训的153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电话回访,共回访153人,其中34人未联系上或未接受深入访谈,119人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有效回访率占77.8%,从我们的追踪调查中,反映出推动大学生担任村官几年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截至2010年5月,全国各地已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我国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时间不长,规模巨大,内容复杂,发展迅速,该政策面临紧迫的构建与完善任务。本文以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评估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评估该政策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以作为该政策可持续推进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相对优厚的待遇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些不起眼的职位成了“香饽饽”,但很多大学生“村官”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北京大学生“村官”通过发挥个人专长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实践,以及整合资源,发挥助理的智力优势和团队精神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给人们呈现了大学生“村官”们的新形象、新角色、新定位,值得各地大学生“村官”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4.
王瑞妮 《经营管理者》2009,(16):181-181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都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身份尴尬、法律瓶颈、动机各异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和有效地解决,则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观点速读     
《决策探索》2011,(23):6-7
李源潮:大学生村官要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 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11月23日在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把人生选择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培养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成为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既可以拓宽大学生就业道路,又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举措。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配套政策缺失、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干部群众“误解”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创新“大学生村官”体制建设,意在促进“大学生村官”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化是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农村工作的社会基础,是大学生村官工程有效实施的推动力量,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同是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充分把握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现状,厘清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村官工程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影响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村民因素、村干部因素、体制因素、法理因素和保障因素等六点,政府应该从夯实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等六个方面优化大学生村官角色认同,为大学生村官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贾波 《科学咨询》2010,(10):30-30
“大学生村官”这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未来政治生态的建构及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新拓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中还存在“大学生村官”身份处境尴尬、难以适应乡村“熟人社会”、专业技能偏离等问题。应采取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完善选拔、培训环节;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嵌入”农村社会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对村官的政策满意度影响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与绩效。目前南阳市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满意度整体不高,尤其对身份角色、政策落实、前途出路满意度偏低。此外,不同性别、学历、生源地的大学生村官对政策满意度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提高其对村官政策满意度,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逆歧视"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认为作为外来治理精英的大学生村官,在进入"村官"角色时需克服制度性与非制度性进入障碍。来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实际收益远低于期望值。与本土的治理精英相比,大学生村官受到实质上的不公平对待。大学生村官不愿继续"委身"接受现有实际收益时,"逆歧视"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外流问题也就随即生成。建立长效机制,破解"逆歧视",才能从源头上实现大学生村官由"流"向"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