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益 《江汉论坛》2001,(10):84-86
20世纪40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女作家的代表闪耀于文坛,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女性意识在她手中得到了充实与丰满。她大胆地揭出了女性的心理痼疾,站在较高的层面对女性进行自审,并具备了同时代人所没有的眼光。她的小说的女性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她在精神上的难能可贵的自觉,不仅表现了对前辈女性作家的超越,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且对妇女解放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安忆小说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对人的精神状况的回眸与重建,亦及通过对其文本的解读来探索王安忆小说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社会生态意识、精神生态意识。由此而体现出的当代作家对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投注的人文关怀。从而积极地引导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意识角度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性别特征,并以"三恋"、《我爱比尔》、《神圣祭坛》、《弟兄们》等作品为范本,考察性别对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文本中的性别表述,论述性别视点对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的足迹清晰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8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体现出注重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倡导人性解放,呼唤人道主义的意识,标志着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复苏。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小说中,重新认识女性作为女人的自身价值,关注女性生存状况,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要内涵。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则转向对女人自身的价值的探寻,强调性别的差异与对立,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抗拒父权制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重心。90年代末期的女性小说,推崇更为彻底的个人趣味和更为极端的自恋、自虐意识,表现出精神本质的虚无,又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衰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和王安忆主要作品的比较分析,透视文本中深含的女性意识,探讨两人在女性写作姿态上体现出来的相同处与差异性,并分析其差异性所形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才子佳人小说放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么,就不能轻易将之视为“观念陈腐”的小说,相反,此前出现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长篇小说几乎清一色地鄙视或贬损女性,而才子佳人小说对女性人格的尊重,对女性美貌与才情的颂扬,对男女平等乃至女胜于男的表现,一扫此前中国长篇小说对女性的讥讽、轻视、敌视与咒骂,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妇女解放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赵华  刘新生 《齐鲁学刊》2004,(5):151-153
王安忆小说创作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不得不承受守望生命存在的人生孤独,其小说中的生命个体虽然表现出走出孤独的种种努力,但挑战孤独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忆的小说守望孤独而并不绝望。  相似文献   

8.
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蒋韵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上的书写策略,指出其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对女性的关注建立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她的女性主体理想不是以取消男女性别差异为前提,而是在两性和谐共处的基点上获得各自自由。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主体表达既不符合主流文学,又与她本人的女性主体理想存在落差。这种"矛盾化"的女性主体书写,因根植于现实基础,富于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从而避免了虚幻的空洞论述,显得真切深刻。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本文阐释了其作品中城市女性形象的精神内蕴追求世俗的优胜与注重实利.从而确立出王安忆笔下城市女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市民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1.
池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覆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虽然不是女权主义,但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她试图通过对市民阶层女性的一系列反传统反道德的行为描述,来展示自己告别传统女性形象、凸现女性的破坏性以及彻底否定男权神话的创作意图。池莉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覆盖,使得她的创作在中国坛上极富个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她们充分发挥了女性内化视角的特长 ,细心描摹了都市各色人物的心态 ,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视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变迁过程 ;女性作家偏重于反映同类的生存状态 ,并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她们对都市女性的独特理解 ;女性作家对女性独处心理的揭示达到了对人性深层意识的开掘  相似文献   

13.
从"三恋"的热情张扬到《长恨歌》的低调内敛,王安忆作品里的女人,谈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忠贞",她们的身体没有忠实于某个男人,但却自始至终忠实于自我体验,忠实于爱情。何谓贞节?是性的专一还是情的坚贞?是拘囿的空间里人性的压抑挣扎还是爱的名义下身体的解放?王安忆以其作品几十年来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性爱合一才是真正的贞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46-147,151
王安忆的欲望书写主要以城市女性尤其是上海女性为对象。文本中她极力展示城市妇人的欲望众生相,书写她们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一步步迷失于物欲、情欲等各种欲望中。同时,她又竭力为欲海沉浮的女人们找寻一条生命的救赎之道。这就是以平淡处欲望的都市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国家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基本上是依照启蒙的思想逻辑来思考女性问题,启蒙的思想目标也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女性解放的目标,从而使女性解放问题转化为女性与“国家”、与“人”的启蒙的关系问题。在这一总格局下,新时期女性文学关于女性经验的倾诉,关于“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其主要着眼点并非女性性别的生存,而是对启蒙事业的承担。  相似文献   

17.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性别主体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摆脱文学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禁锢、告别男权同一性暴力之后,还必须对语言、文化诉求和社会想象进行重组,让女性从男权文化中的欲望客体转变成欲望主体;为了重塑女性形象确立女性主体性,新时期女性作家塑造了女同性恋、自恋、恋物主义等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谱系,以此彰显女性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的丰富多样,并与菲勒斯中心主义关于女性的想象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9.
生态意识观照下的女性叙事——沈从文小说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叙事,是沈从文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独特感悟和认识的重要手段.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叙事具有深厚的生态内蕴,他崇尚自然更欣赏女性,推崇人与自然的有机契合;他对女性正常的情欲性爱给予热情的肯定,张扬合理健康的生命本能;他对男权逻辑进行了理性批判,倡导性别平衡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0.
张瑞英  高丽 《东岳论丛》2020,(12):52-59+191
张爱玲文学创作的与众不同,源自其独特的阅人观物方式:她喜欢在大的背景中安置普通人物,以小见大,在俗趣中发现本真。这种阅人观物的方式表现于其散文随笔,见解独到,而且涉笔成趣;表现于其小说人物,则常中见奇,奇中蕴常。女性生活及其命运一直是张爱玲关心、关注的主体。以此方式体察女性,则在被传统男性话语简单类型化的各类女性中翻出了新意,还原了被忽视的自我和被遮蔽的生命本真。张爱玲从中学时代发表小说《霸王别姬》中"姬别霸王"女性意识初现,到抗战胜利后为其编剧的电影《太太万岁》写的"题记",其中对"好太太"各种不近人情的克己之价值质疑,再到1956年身在美国发表的《五四遗事》中对五四青年爱情婚姻出现"三美团圆"的荒唐呈现,她一直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和丰富着她对女性的思考。而1940年代代表其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流言》和《传奇》,更是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