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唐代两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进行妇女形象描写的时候,充分体现了民主性和人民性,在具体描写时对广大妇女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但社诗中的妇女形象始终没能跨越封建伦理的樊篱,而白诗则更多描绘了要求精神平等的妇女形象,浪漫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2.
杜甫秦州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把秦州诗比作一部乐曲,那么,忧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对边塞安危的焦灼,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前途的思虑弥漫于字里行间。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与恻隐之心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情感浓郁的诗篇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是李清照词中的另一主题 ,这不仅由于李清照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同时由于李清照的个性精神品质使然。其词作同样充满诗中关心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内容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自传性诗歌 ,是对于自己穷困生活的表白。诗中的自我有真实的“我” ,也有带上面罩的“我”。  相似文献   

5.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唐代社会以安史之知己为转折点,先治后乱,对比鲜明。本文论述了时代对杜甫的影响,使他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伟大诗人。他写出了大量富有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而被誉为“诗史”,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似文献   

6.
杜甫由同谷入蜀路线历来争论不一。争议点主要有是否经过青泥岭,是否去过两当,是否经过凤岭;还有诸如白沙渡、水会渡和飞仙阁的方位问题。本文从杜甫入蜀诗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文献史料,认为杜甫入蜀过木皮岭,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到两当三渡水寻吴郁不遇,遂东行经凤岭,南下连云栈道,再接金牛道至成都。白沙渡和水会渡两渡口当在四川剑阁。  相似文献   

7.
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尽管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悲苦色彩,但流露的情感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忆昔怀旧艰难苦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感叹,也有物我交融满目生悲的山水与风俗之歌,更有一以贯之死之临近也难以忘却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夔州的时间将近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忧、为百姓酸辛沉重的生活而痛,也为自己漂流衰颓而悲,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浓厚的悲情.  相似文献   

9.
试论杜甫秦州诗的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本文在阐述诗歌新变过程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新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七律技法纯熟,足为后世垂范,其结篇之法尤为后人称道,古人对此已论之颇备。但出于写作需要,各结构形式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必定有所变化,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次级结构类型,对此问题的探讨却仍付之阙如,实有详加梳理之必要。在此即以整理杜甫七律诗各结构形式的次级结构类型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各类型的具体结篇方式及其特性,从而全面深入地解析杜甫七律的结构方式和技巧。不仅如此,通过对杜甫七律结构方式的梳理,还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人所谓起承转合、前后解等结构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陇右诗在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许多方面均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和时局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个人身世遭遇和心境的变化以及陇右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对这一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杜甫致弟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致弟妹的诗歌既体现了殷殷手足情深,也包含了双重怀土之情,即乡思之情和恋阙之意。这既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时空的隔绝状况等共性因素有关,也与杜甫独特的身世经历等个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同时 ,毕生致力于诗歌艺术的探索。他晚期的拗体诗 ,特别是七律拗体诗的创作 ,一改先前的诗风 ,正是他致力于这种探索所取得的硕果。本文将试图说明杜甫晚期七律拗体诗的表现、特点、大致成因及对后人的重要影响 ,以期在杜诗的理解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杜甫栖居草堂时期创作的自适诗,通过极具童趣与乡野气息的诗文语境流泻出对自然界万水千山的真与善。诗人在探寻自然美的同时,又注重向内心深处探求心理感受,在与自然的契合中,流露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性本疏放的诗人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内容、形式和风格较他以前的作品有所改变,表现出新的质素,而且对我国田园诗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杜甫入蜀后创作了一系列吟咏三国历史人物的诗作,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杜甫三国诗的艺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对杜甫居住成都与夔州时期的三国诗作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济的良好模式,以及蜀地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类似三国时代的唐代动乱的社会现实,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基础.文章还对杜甫三国诗作对后世的思想、艺术创作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