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较落后地区,农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外,还有其特有的制约因素:受教育程度及双语水平低;从事行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城市融入性差;劳动力转移模式单一;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技能培训难以满足市场需要等。因此,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在现代化社会,城市化、都市化只是译法上的差别,本质是乡村城市化,基本涵义是相同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传播的过程。概言之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增收不容忽视的难题,同时也是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顺利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才能缓解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因此,探索影响西部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是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目前乃至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代表,研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从业比重)对国民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正的作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降低1%,能增加云南国民生产总值304.4亿元,增加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在0.01显著水平上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而与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云南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和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好相反,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高度负相关,说明云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展缓慢,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多庆 《西藏研究》2002,(2):106-110
农民的非农业化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国内而言 ,沿海较发达的不少省市也是通过农民的非农业化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前列的。相比之下 ,我区的农民非农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2 0 0 1年我区共有农牧民劳动力 1 0 0多万 ,劳动力在西藏农牧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劳动力包括整劳力和半劳力 ) ,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因此 ,探讨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民就业之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截止 2 0 0 1年底 ,西藏农牧业人口总数达2 ,1 93 ,988人 ;劳动力人数 1 ,0 51 ,875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 51 1 ,70 5人…  相似文献   

8.
职业分化是劳动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指标 ,职业非农化是农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为金竹寨壮族大规模的职业分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金竹农民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农转非”政策、内部非农产业的发展 ,以及劳力外流逐渐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这种转移使金竹寨壮族社会发生了转型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基于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子女教育、民族文化等多重主客观因素驱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嵌入城市,在空间转换、社会网络重构、权利获得与身份变迁中,重塑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受文化水平低、社会资本薄弱、上升渠道狭窄、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目前只在居住空间和职业层面实现了市民化,大多数人难以获得市民权利及市民身份。欠发达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流入,进城少数民族如何解构与重组自身携带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兰州市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文化及身份认同等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与能力,针对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提出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可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从理论上来讲,所谓现代化就是讲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它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既发生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变迁里面,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通俗地说,现代化既可以作为一个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即发展中国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目标。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  相似文献   

11.
在加入WTO、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湘西州民族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围绕发展主题,突出改革与调整两个重心,加快有民族特色的工业化进程。一、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湘西州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湘西州属“老、少、边、穷”地区,经过建国以来几  相似文献   

1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据2002年2月 20日中央电视台报道,截止2001年底,全国约有7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6.39%。这其中也包括了为数不多、但却非常有特殊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着我国各地区间、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农村的少数民族也同汉族一样大量进入城市。他们与汉族流动人口有共同的地方,即大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同时,又与汉族流动人口有不同的地方,是一个在语言、宗…  相似文献   

13.
<正>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5000万到1亿个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纷纷由农业向非农业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不发达、半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治  相似文献   

14.
对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整体上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度较低,但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农业现代化超前;西部地区省会和中心城市大多数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并且城镇化超前.建议健全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向市民化推进策略,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强省会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兼顾工业化和信息化,最终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民族地区在 2 1世纪前 2 0年的城镇化建设 ,肩负着加快农村改革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的历史重任。农村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地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要继续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紧紧依托农村城镇这个载体。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依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和合理征用土地机制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有新思路 ,要与国家城镇化战略目标相适应 ,与国家整个农村和农业改革的总体部署相一致 ,要定位于绿色城镇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中的小城镇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池  戴玉珍 《民族论坛》2004,(12):56-5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转变农民谋生方式,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能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城镇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镇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一、小城镇建设是促进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单纯是地域概念,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实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现存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地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口转移的成本,而且也导致人口转移后的就业极度缺乏稳定性,使流动人口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边缘状态。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管理模式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它所导致的城乡隔离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分裂的二元分立户籍制度又派生出各项歧视性政策,使得全国各地的居民缺少平等分配国家资源以及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因此,实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已经成为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王娜 《西藏研究》2013,(1):54-61
"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人口过剩,农民就业不足。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既有同全国一样的急迫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西藏需要转移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庞大的农牧业人口与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形成尖锐矛盾,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19.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宁夏产业结构及其区位优势变化(1978~200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已有的区位商分析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综合区位商”概念,并以此作为衡量地区产业综合区位优势的尺度。借助于计量模型,分析了1978~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六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其他服务业)综合区位商变化趋势。结果如下:第一,宁夏产业综合区位商变化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面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宁夏各产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综合区位优势。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非农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第三,各部门对宁夏产业综合区位优势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建筑业影响力最大,其余依次是:其他服务业、农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工业。工业的影响力最弱。如何加快工业化和工业部门优势产业的发展,是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