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次由亲身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一代人作为创作主体亲自参与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知青文学关注和探讨知青生存问题的精神思索,探寻了知青精神家园的失落、寻找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复杂的创作姿态中蕴涵着知青们对历史和自我的复杂认知过程,其艺术个性也凝结着他们独特的生活和文化印记.历史孕育了知青作家这一群体,并帮助他们促动了新时期文学的反思潮流,提升了新时期文学的总体品质,但也赋予了他们难以摆脱的精神局限,制约着他们的创作水准和艺术生命力.对于这一与历史和人生复杂交织的文学,需要给予更客观理性的考察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知青小说"虽然是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时代话语",但并没有也不可能与整个的文学传统"断裂"开来,其以人与自然的特殊对映、英雄与归去的复杂交融等关系结构所形成的浪漫传奇的叙事品格,既是对中国现代以来主流文学"革命传奇"叙事模式的承袭,也是向中国小说传奇叙事之浪漫传统的"重返",并因此给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经典化"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2006,26(3):46-68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车红梅 《学术交流》2012,(4):177-181
北大荒文学中的"硬汉"形象,承传了北大荒人的精神特征。梁晓声的小说最具代表性,塑造了这类北大荒先进知青的典型形象。"硬汉"具有刚毅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他们在知青中具有任何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威信。作家所挖掘的"硬汉"精神,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写照,他们都具有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哪怕是面对死亡的威胁,都不迷失自我价值,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硬汉"形象是梁晓声的精神自画像,肩负着北大荒知青一族的精神期许,成为北大荒人精神特质的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8.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于树军 《唐都学刊》2013,29(5):116-121
梁晓声知青小说以浓重的知青情结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高扬而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其知青小说因此而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被认为小说中缺乏对知青运动、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然而,纵观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远不是一些论者所批评的那样简单,而是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创作伦理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为一代知青的青春和生命找寻意义与价值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并不具备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发生的条件。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审父意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集中崛起,由此带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中强烈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但在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语境中,这种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受到主流话语权力的压抑,仅作为残存的文化审父情结蛰伏于当时中国作家群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在当时主流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话语中,要么不具备现代性文化意蕴,要么其中隐含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被主流话语所置换、消解或遮蔽。而在"百花"文学和"地下"文学的父子冲突叙事中,却集中表现了接受过五四启蒙精神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现代性文化审父意识或情结,虽然尚未构成大潮,但已然为新时期文学中审父潮流的出现埋下了历史伏笔。  相似文献   

11.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因浓重的知青情结、悲壮崇高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而一度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批评界对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创作特质、价值取向的评判似乎不甚客观和全面.实际上,北大荒的地域文化品格、“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以及知青群体的身份焦虑乃是形成梁晓声知青小说特质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3,(6):134-139
回忆性的童年书写在新时期后期蔚然成风,这种童年书写的繁荣与时代文化的转型和文学的嬗变密切相关,映现出普遍存在于创作主体内部的认同焦虑,也反映出他们对生命家园与文学本体的反思和追求。这种亲近自身存在的"寻根"式文学选择是对其主体建构困境的一种内在突围。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6):73-78
身份认同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到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问题,再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社会范畴化问题,并同时伴随身份认同研究的多元嬗变与分化过程。其中,关注以族群/民族、宗教等文化身份为分界的认同问题成为学者们应对世界冲突难题下的研究焦点。由此,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应是为了分析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以及在身份互动过程中的认同分化与整合进程,为寻求化解和消除群体与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国对民族、宗教等单一文化身份的强调而产生的偏见、排斥与对抗的方法与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显得非常强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社会进行互动。全面审视不同阶层和不同境遇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可将之归结为青春、理想、价值、命运四个维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差异问题是知青群体社会意愿表达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最好的回应就是对知青群体的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浪漫主义思潮在新时期之初一度回归,基本的创作队伍是情感型的知青小说家。但不久,这些作家纷纷转向,由他们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像一颗闪光的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其特点一是回归自然,二是追求神秘,三是寻找精神家园,四是超越自我。知青浪漫小说的出现是以彻底否定极“左”路线、恢复人的尊严为前导的。它是新时期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文学方面的反映,又成了新时期个人自由空间扩大的象征。它与五四浪漫主义思潮遥相呼应,又加强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增加了历史和心理的沉重感,融入了化苦为乐的宗教感情。但它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既是回归,同时又是泛化,到80年代中期,这一思潮循着向内转的趋势汇入了现代主义的潮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文学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即强烈的文体意识,主题的快速嬗变和多元化倾向,文化心理意识,民族母亲意识,地域文化景观。所谓强烈的文体意识,是指许多作家把文体追求作为审美和艺术个性追求的核心,通过独创的文体,来显示  相似文献   

18.
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以纪实、纪事、纪行的非虚构的文学样式,在北大荒粗犷雄浑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客观真实地叙写了那段北大荒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在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中完成对那段特殊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中复杂人性的认知与反思.其艺术创作的自发性与民间性,精神容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历史意蕴的多重性和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身体写作是法国女性主义写作理论的核心,强调女性身体语言在文学里的独特作用。受其影响,中国"70年代后"女性作家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正视女性身体生存权,用无理性物欲和情欲主宰文本叙事,质疑传统社会对女性权利的界定。使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既带有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特色,又具有后殖民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刘文飞 《社科纵横》2009,24(4):98-101
作为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亚东千文学中始终渗透着多重的“身份”:移居新国家,他们积极建构社会公民身份;身处苏俄文化及中亚文化中,他们自觉迫寻自身的族裔身份;同时,在深层的情感结构中,又对中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混合身份认同”状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