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树立“三个离不开”观念,实现各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实现社会对口支援、互动共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不良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农业与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的发展。文章对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特色农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实现西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多石山少耕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紧迫性,也面临较大压力。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民族艺术的变化如同其生成一样 ,是多因集合性的 ,过程性的。面对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艺术如何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并分析了当下在实践中出现的放大民族艺术的旅游文化效应与搞大活动、大制作从而追求轰动效应 ,在理论上出现的“接轨”说、“回归”说、“保护”说等值得商讨的地方的基础上 ,依据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性与规律 ,同时结合现实背景的实际 ,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优化”说 ,认为这是当代民族艺术实现可增长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总体较低的局面尚没有得到彻底扭转.自然环境、国家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资源匮乏、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兰培  张劲松 《江汉论坛》2006,(3):129-13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民族地区在文化产业中发展既存在着天然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障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拓展投融资渠道,推进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及文化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文章基于地理资本视角,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典型实证研究区域,以2000—2012年相关统计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区的贫困现象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地理资本要素对民族地区贫困的形成和缓解具有显著的"双重"影响效应;同时也表明,地理资本要素对贫困的影响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减少和消除地理资本对贫困的负效应和提高人类对其不确定性的认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更是维护中国边疆稳定繁荣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体现了空间维度上的整体性、时间维度上的长期性以及内涵维度上的全面性。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能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人民精神富裕的实现与提升等问题,在路径选择上,应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全面树立文明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玮 《学术探索》2003,(5):88-9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扩展 ,其内涵和外延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 ,而是渗透到科技信息、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要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一定优势 ,就要制定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发展战略。对此 ,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战略地位重要,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相时滞后的地区,西北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的大局.由于社会转型以及地理条件、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努力,寻求新型产业发展,转变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抓手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产业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地区的稳定,只有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功效,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按照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以包兰线和兰渝线为"横",西陇海兰新线为"撇",兰青线和青藏线为"捺",兰州为交汇点和中心点,构建西北区域空间发展的"大"字型战略,谋划西北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日战争时期 ,东南沿海富庶之区相继陷落 ,为了增加粮棉生产以支持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终将多年来高唱入云的“开发西北”的口号付诸实行 ,采取了以发放农贷为主 ,建设农田水利、推广农业等多项开发西北农业的积权措施。在地方当局的支持与配合下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农村经济凋敝和农业生产危机的局面 ,较快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 ,加快了西北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出现了集团化发展的新趋势,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发展阶段、网络趋向的空间布局、购建并存的市场扩张、参股为主的投资模式和重控少合的管理运行等多维特征。集团化带来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整合和品牌共享,助推其实现升级改造,但是不可忽视市场盲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集团化企业旗下的市场和购销商两个层面都缺乏深度合作。为此,应该把握好集团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有效防控批发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引导集团化批发市场开展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联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14.
对明代西北的研究,近25年(1978~2003)来国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猎的内容极为宽泛。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与北方游牧政权的关系,是左右明代西北地域政治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明代与蒙古等游牧政权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明代政权出于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措施,来调整中央王朝的国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晋商在西北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晋商仍在西北有很大的势力,对近代西北商贸经济影响很大。晋商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不过总的来看,西北的晋商在近代因同行竞争,及外资、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排斥等日趋衰落。  相似文献   

17.
18.
贾建飞 《西域研究》2007,9(2):89-100
本文主要以近代中西之新疆研究为中心,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详细阐述了19世纪西方的新疆研究的兴起,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关联与互动进行了论述。本文的观点是:近代中西之间的新疆研究各有所长,中国的研究长于文献考据,西方的研究则长于实地考察,更注重实用性,二者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但是,在总体上,近代中国的新疆研究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另外,受时势之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学者对西方成果的利用远远逊于西方学者对中国成果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金融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根 《人文杂志》2007,(2):131-140
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战国、秦汉到唐代中叶为第一阶段;自唐代中叶经宋、元到明代中叶为第二阶段;自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为第三阶段。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商人阶级分别在这三个阶段起主体作用。而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的研究,是当前农业金融建设、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走私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甘、宁、青、绥等大西北省份地处内陆 ,本来没有走私发生的条件 ,但在抗战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无专文述及 ,笔者拟对此做一些探讨。一抗战时期大西北的经济状况客观上有利于日货的走私内销及内地特产的走私外运。战前中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新式工厂大部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 1937年 ,就包括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整个大后方 14省而言 ,各种工业部门的工厂数目以实缴资本额计算尚不到全国的 13% ,按工人数计不及19%。除少数几家工厂外 ,绝大多数规模很小 ,属于作坊式生产 ,在宁、甘、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