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回族文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爬梳古往今来的有关作品,並组织人力着手研究回族文学的特点、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它问题,还是近二、三年来的事。这是我国各民族文学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说过:“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①刚刚开始的回族文学研究同样不例外。这里不仅有材料搜求上的种种困难,更有理论认识上的许多疑窦。值得高兴的是,材料工作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积极进行,而理论的探讨,也已逐步展开。最近,《宁夏日报》围绕回族文学的范围等问题的讨论,就是深入开展理论探讨的一个开端。为了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和问题的明确,我想就回族文学的对象和范围问题,谈一些个人的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作为文学的民族接受,典型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诸多客观规律。本文通过对文学交流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研究,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对《百年孤独》的接受是一种必然发生。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发展,已经把文学的哲学意识问题推到理论面前来.这不仅是新时期文学前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文学经验的正确总结。提到哲学,有人把它和文学对立起来.在现代主义浪潮中,就有一股非理性思潮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新时期文学千帆竞发的船队,力图左右它的方向。有人甚至断然声称“中国人的生命永远摆脱不了理性化和教条化的束缚,文学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文学的审美的纯洁性。“(孙晓波《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深圳青年报》1986年10月3日)这就不仅在对美学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在对新时期文学的评价上产生了分歧,而且这种看法也是对西化现代派文学的一种曲解.  相似文献   

4.
创办《中国》是晚年丁玲最重要的文学活动,办刊的种种艰难以及与作协党组的紧张关系,折射出她在新时期文学的"边缘"位置。晚年丁玲的"边缘"位置反而促成了《中国》的"先锋"姿态,她企图在新时期恢复延安文学传统,但最后拉开了先锋文学的序幕,她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传世的1925年朱恩昭修纂6卷本《豫旺县志》一直被学界当做宁夏同心县重要的地方文献在利用.实际上,这部旧志是撮抄之作.编纂者直接把(民国)《朔方道志》中与同心县前身镇戎县有关的内容撮抄出来,参考《朔方道志》的体例,再杂以(光绪)《平远县志》的部分内容,汇集为一编,取名《豫旺县志》行世.《中国方志丛书》《宁夏地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等丛书都影印出版了这部志书,客观上扩大了它的影响.该志对于研究同心县史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希伯来文学指犹太人或以色列人用希伯来文创作的文学。1980年,朱维之先生的《希伯来文学简介》一文标志着我国新时期希伯来文学研究的起步,其后,希伯来文学书籍相继印行,研究工作渐趋深入,圣经文学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20多年来,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实绩主要通过希伯来圣经文本研究、希伯来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研究,希伯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学术研究中,实证考察与理论探索并举,两个方向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已有的学术基础上,学者们只要脚踏实地地探索一条富于民族特色的学术创新之路,中国的希伯来文学研究必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架构中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代表,从当今所谓"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反本质主义、历史性、开放性成为关键词。当代的文学观念应该充分融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  相似文献   

8.
3、万历《朔方新志》五卷 杨寿篆修 本书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最先发起纂修本书的是宁夏巡抚崔振,时在万历四十二年。第二年书定稿,同时怀远(今陕西横山)人杨应聘接任巡抚,他作序付印,定名为《朔方新志》。本书最初的纂修者杨寿,宁夏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曾任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的上限国内一般没有争论,一致公认刘心武的《班主任》(1978)可以代表“新时期文学”的起点。“新时期文学”的下限尚无定论。本文把“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区间定在1978年至1986年。原因有二:一是“新时期”本是一个政治概念,这个词在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使用后,随即在全国各行各业(包括文艺界)中流行开来。1987年后这个词在政治文件中便  相似文献   

10.
《讲话》发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如果说,从40年代至50、60年代我国文学在与人民结合的广阔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已经昭示了这一理论文献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意义;那么,新时期10多年的文学实践,再继续确证着《讲话》的基本精神,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及未来走向,仍然发挥着重大的指导性力量。新时期序幕拉开不久,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致《祝辞》中,就精辟地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命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接着又确定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指针。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又鲜明地体现了现阶段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中的"浙江潮",形成于有厚实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的江南沿海地域,其产生的地域文化冲击波,显示出它对于开创中国新文学思潮、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强力潜能.这在中国新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五四文学、30年代文学、战时文学的逐层演进中,可以得到明显印证.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发表的舞台和阵地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取向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四十年代一些文学期刊的考究能发现它们在"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区并存的时局下各自办刊宗旨的时代演变,以及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变,进而来探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通俗文学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3.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范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艺观的理论创新,是有别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新的创作导向。通过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人民文学观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揭橥人民文学观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了文艺发展的需求,更在于对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渤海民族文学自唐代到元初,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出现了渤海国和金代两个黄金时期,尤以后一时期的成就为高,而它却是迄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极有必要做专门的探讨。渤海民族文学在金代复兴的历史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文化两个方面。金代渤海民族文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在体质、文化方面融合的巨大历史功效和优势。王庭筠是金代最优秀的渤海作家,代表当时渤海文学的最高水平。李、张、高、王四大文学家族的出现,在渤海文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渤海民族文学是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优势互补的文学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人物刻画与叙事技巧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记言与记事的巧妙结合,兼顾历史性与文学性;极度的讽刺夸张,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人物状貌及性格,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表现人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曾慥的《类说》,是宋代的一部重要的类书,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笔记小说,可为古籍校勘、考证提供依据;具知识性与艺术欣赏性,体现出丰富的史料价值。同时,《类说》也存在删削较多,文字零碎,不题作者;文字错讹脱衍、引书错误;有目无文,体例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渔猎文化和农业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在文化转型及其磨合中,满族的语言、心理、思维、风俗习惯等都发生了改变,满族文学创作也随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情感落差。文化转型中满族生活状貌的改变及情感变迁真实反映在满族文学作品中,造就了满族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景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秦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秦代历史短暂,文化底子较薄,特别是秦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是秦代文坛寂寞的主要原因。作者同时又从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中挖掘出秦代文学的具体成就,指出秦代文学有其特色,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各种文学形式在不同情况下步履艰难地发展着。实事求是地总结秦代文学的成就及其成因,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