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2.
美国艺术教育家帕森斯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对比帕森斯的理论,我国普通本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尚未完全达到第三阶段。大学艺术教育应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个人体验过程,引导大学生掌握与艺术品相关的客观性因素,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4.
李进超 《殷都学刊》2007,(1):107-111
在艺术欣赏的三种历史类型——古代、近代、现代中,审美行为的三个主体也在变化,尤其是批评家,作为审美调节主体的存在,其作用逐渐被重视。通过对批评家在审美行为中地位嬗变的描述,来观照在现代艺术中审美调节的重要性,从而使艺术,无论严肃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都能够得以恰当的创作、解读和发展,真正的走向大众,获得文明和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李婵 《南方论刊》2010,(8):111-112
“人声是世界上最美妙、最神奇的乐器”。用歌声来诠释音乐是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优秀歌曲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独特育人功能。本文主要从歌曲可以“辅德”、“促智”、“怡情”三个方面来论述歌曲艺术作用,并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人的心灵,使人达到崇高的境界,使学生养成宽容与慈爱的情怀,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健康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明显。文化是形成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表达和建构了群体的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中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等文化形式在塑造群体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艺术和审美为基础的审美认同是地方性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群体成员在生产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群体的审美经验是实现审美认同的基础,艺术生产和审美实践只有真实地表达该群体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起到表征该群体文化认同的作用,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舞台上发出本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艺术的独立品格被重新确认。审美的旗帜飘扬在艺术大厦的上空,无论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抑或伦理学、历史学的视角探索艺术本质的人,在审美这个聚焦点上似乎成为异中见同。然而,细细考究,便会发现这是一个极为粗疏的结论,真正的观点或许更是同中见异。对于艺术的审美本质,实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否则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是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回答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有无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有什么内容的影响;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实现这种影响等四个问题。这项研究是在高等师范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课题通过五年的实验研究,结论是: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高师学生审美素质主要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得以形成;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整体效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舞蹈艺术教育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舞蹈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拥有更高的审美理想,能使大学生的青春更具活力和魅力,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中老年女性散文作家中,宗璞、张洁、丁宁、新凤霞、叶文玲、苗子、郭建英等大多是新中国初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编辑、学者、作家、演员。她们在新时期真正开始散文创作,无论思想或艺术都已走向成熟,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更善于将生活的积累凝聚成艺术的珍品。这些作家尽管硕果累累,但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群体所呈现出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质却很少获得充分全面的评价。的确,和老一辈作家相比,她们的作品少了些历史的沉重回忆,却多了些对现实入生的体味;比起中青年一代,或许缺乏新锐之气,但更多地葆有理想与诗意。她们…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9):149-154
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被看作是对艺术美学无功利性审美方式的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审美从来就不是纯粹无功利的,即使奠定审美无功利性这一质的规定性的康德,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性内容。其实,功利性的生态审美,既无利于保持审美的独立性,也无利于进行生态保护,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悖论。相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才真正是有利于生态的。生态审美的真正创新,不是从无功利性向功利性的突破,而是从深层的功利性向纯粹的无功利性的飞跃,是纯粹无功利性审美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美学史上艺术的真善美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其重要原因是对艺术的善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认为,就艺术而言,善有三层含义;现实的伦理之善,主体的道德之善,艺术的审美之善。审美创造主体层面的真善美经由艺术形式的审美化处理才能转化为艺术的真善美,这时三者才是真正实现了统一,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审美素养的缺失极大地制约着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力,并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形成。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形成,要求高校教育要在人文环境、课程教学、时尚文化等多重维度中,通过对人文环境的净化、对课程教学的设计及对时尚文化的引领来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教育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塑造他们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艺术教育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践"作为艺术人类学基本的研究理念和路径,它在延续文化人类学既有"实践"概念的同时,更是以解构与建构辩证的统一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使得艺术和审美研究突破既往抽象空洞的研究模式,真正切入艺术和审美的具体层面,从而消解了抽象和具象、思辨与经验的两极对立,抹平了主体和客体、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刷新了美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问题视域,最终赋予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依据和学科张力.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上,艺术体验具有认识论性质,其特点是难以言说,而审美体验则具有本体论性质,其特点是不可言说;艺术符号是形象形式,而审美符号除此之外,还可以囊括现实事物、观念;艺术否定是“对现实的否定”,而审美否定则不受此阈限,还包括“在现实中否定”,这样,审美现象就不独在艺术现象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则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①深入释读和仔细研究鲁迅的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构制均具有审美意象跨文本互补、对接的特征:即两个(或多个)不同小说文本之间,其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限定,具有着前后互补和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有人称之为“互文现象”)。概括而言,这一艺术现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形象悲剧命运的跨文本互补、生活内容与生存境况的…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人性的生成。因此,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对应于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艺术教育也分为三个层次。审美是人性历史的最高成就,因此,艺术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教育。纯技巧和道德化的艺术教育是对艺术的异化。  相似文献   

20.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