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桂交界地区彝族“跳弓节”调查与分析张莉萍分布在云南、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的彝族,自称“芒”、“芒佐”。当地人称之为“白倮倮”或“白彝”,乃因其男女老少喜着白色上衣而得名。白彝聚居的村屯主要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者祥屯、达腊屯、念毕屯,三屯人口总...  相似文献   

2.
近代粤港客商入桂规模达到了高峰 ,较之明清时期扩大数倍 ;其地域来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 ,以港穗澳为轴心 ,其身份来源广泛而又系集于粤港对桂市场辐射这一经济过程。这些情形反映了 :当代广西与粤港澳之间密不可分的区域机制的形成源远流长 ,尤其在晚清民国大为强化  相似文献   

3.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对“陆梁”一词,司马贞索隐称“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日陆梁”。张氏《史记正义》亦作:“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其实这二种解释都牵强。查陆梁一词,古人确作形容跳跃、嚣张、猖獗之义,如《文选》、杨雄《甘泉赋》有“飞蒙茸而走陆梁。”注引晋灼:“走者陆梁而跳。”可见很  相似文献   

4.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6.
1 从昆明至南宁的滇桂间交通至迟在唐朝已经畅通。《新唐书·南诏传》及《资治通鉴》记载,乾符五年(878年),南诏遣使至邕州(南宁)通和,岭南节度使辛谠遣徐云虔使南诏,至善阐府(昆明)而还。《唐会要》卷99载,徐云虔出使曰:“(自邕州)凡水陆四十七程至善闸府。”《新唐书·西原蛮传》又载:“邕州节度使辛谠以从事徐云虔使南诏结和,赍美货啖二洞首领。”这里的“二洞”当指居住在左右江的黄洞、侬洞。该通道曾是唐朝、南诏互派使者的交通路线,也是大中、咸通年间南诏进扰邕州的行军路线。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西南宁府》载:“唐时,左右江盖南蛮(南诏)入寇之道也。”《册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报刊史上,广西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其中辛亥革命时期空前发展起来的报纸,更是耀人眼目,在1905年至1911年间,广西共出版过十几种报纸。比如,广西巡抚部的《广西官报》,是广西省政府的机关报。民办的报纸,较早的有马君武、蒙经、卢汝羽、万武等主编的《独秀峰》、《漓江潮》,前者只出版一期,后者只出版两期就停止了。他们都是留学日本回到广西以后创办刊物的,主旨是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广西军国指南社的《军国指南》,是由“桂省及留桂陆军同人”所创办,其宗旨是“发达广西人民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结合古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对月中“桂”进行了考证,认为月中“桂”及吴刚所伐之“桂”最初意象均应为樟科肉桂。“桂”是由“圭”孳乳派生出来,而“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桂”与月文化及其主要元素都表现出深度的契合性,“桂”入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唐宋时期,中秋节的形成促使月中“桂”逐渐从“肉桂”变形成“桂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下仙界,被人逐渐认定为木犀科桂花。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广西城镇经济获得初步发育:即从原始草市和军政型城镇向着兼具一定规模的市场经济功能“市”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广西东邻省份广东源源入桂的广东商帮集团,营造了广西城镇中基本的经济行业,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体现着14世纪以后形成的广西经济进步的一个新的有利因素的巨大能量——广东省区对广西强烈的商品经济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代粤港客商入桂规模达到了高峰,较之明清时期扩大数倍;其他域来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港穗澳为轴心,其身份来源广泛而又系集于粤港对桂市场辐射这一经济过程,这些情形反映了:当代广西与粤港澳之间密不可分的区域机制的形成源远流长,尤其在晚清民国大为强化。  相似文献   

11.
五从训诂学修辞学和文法学說明助詞有无意义的問題讲到这儿,我們还要提出几个反問:既不应把“言”字看作連詞,为什么他們訓“而”訓“以”也觉辞义通順呢?假使我們綜观三百篇中的“言”字,那么訓“而”訓“以”,也不能說沒有理由。例如《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鄘风: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诸句,訓“言”为“以”似很恰当。《邶风:泉水》“还車言迈”句,郑箋云:“言还車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可知郑玄也是訓“言”为“以”至如《郑风:女曰雞鳴》“弋言加之”,《小雅:彤弓》“受言藏之”,《小雅:瓠叶》“酌言尝之”’,《魯頌:有閟》“醉言舞”之类,上下都是动詞,用  相似文献   

12.
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植公伐楚》) 84年中华书局版《古代汉语》(下同)第14页注道:“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盲其远.”又:“风,放,指牝牡相诱。” 按:张华《博物志》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海”训为“晦”,比较切合古人心态。查《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和张说一致。《辞源》说先秦中国人认为有四海环绕。如果以《尔雅》的定义来理解,“四海环绕”不成问题;但如果以为先秦人认为有北海、南海等四个真正的海环绕中国,则查无佐证。《辞源》显然有误。王氏注释根据《辞源》,也就错了。看《论语》,《颜渊》篇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话极明白地道出了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读《齐桓公伐楚》,文中有“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句。翻阅几种版本,对此句的注释一是“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另一是:“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辞海》“风马牛”条兼收了这两种注释。看来,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采薇》第五章:“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毛传:“腓,辟也。”郑玄笺:“腓,当作芘。言戎车者,将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也。”“芘”敦煌写本s2514卷、s2049卷并作“庇”,音义并同。 “小人所腓”,郑玄笺句意甚确。但他认为“腓”字有错,则非是,“腓、辟”本有蔽义。古“辟、僻”通用,“僻、蔽”叠韵,义并相通。惟其偏僻,乃能隐蔽,故“僻”有隐蔽之义。《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师古曰:“辟读曰僻。僻,隐也。”“小人所腓”,即小人藉以隐蔽,谓征途以避风雨,战场以避矢石。 经文“腓”字通“匪”。《说文》:“匪,隐也。”与“辟、僻”义正相同。 孔氏正义引王肃曰:辟,“所以避患也”。陈启源谓传“辟”为“避不敢乘”。都解“辟”为回避,失之。朱熹引程子曰:“腓,随动也。如足之腓,足动则随而动也。”望文生义,其失更甚。  相似文献   

15.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16.
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所作《圆圆曲》以其脍炙人口而流传百世。并被史学家称之为信史。陆次云谓:“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盖实录也”。刘健云:“惟吴梅村《圆圆曲》,为得其真。特别是《圆圆曲》中:“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被一些史学家作为吴三桂降清的重  相似文献   

17.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作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象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直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而且也没有迹象显示谁能在“PK”大战中胜出。看来,作为两种艺术品位的典范,它们要长期“共存共荣”下去了。可是《阳阿》、《薤露》呢?恐怕除了专门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之外,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就现实而言,标…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书》,审慎精密,足为原书增色,然千虑一失,疏忽之处,亦偶有所见。今就标点之有疑问者,贡献数条,以供再版时参考。一、《宋书、明帝纪》(泰始五年)八月己丑,以右将军行豫州刺史刘勔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165页)按:“右将军行豫州刺史”乃二职,即右将军与行豫州刺史(代理豫州刺史),六朝时“兼”、“行”有代理义,刘勔原因资望不及而行豫州刺史,时积年资而为刺史也。(参见拙作《试论“兼”、“行”的代理义》,载《中华文史论丛》84年1辑)今标点既于“平西将军”后作顿号,则“右将军”后亦应以顿号隔。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评论界给弗兰纳里·奥康纳贴上的“南方”作家标签掩盖了作者对“南方性”的反思与阐释,有关南方性含义和来源的讨论亦层出不穷。鉴于此,本文首先试图对南方性进行“谱系学”式的梳理,聚焦于南方性的“他者”意蕴,并认为奥康纳觉察到且排斥非南方人为南方性强加的他性内涵。其次以20世纪50年代南方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为坚实依托,通过细读《鹧鸪镇的节日》和《临终遇敌》,指出作家虽看似反对南方小镇排斥异己的集体无意识,但实际上批评了年轻一代为摆脱他者身份、回归美国标准而忽视家族传承和否认南方文化历史的行为,同时认为奥康纳表达了对南方历史沦为庸俗文化表征和盈利手段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乐府诗有“艳”、“趋”、“乱”者,首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说:“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是知乐府诗中,有些诗有“艳”、“趋”或“乱”。下面试就何谓汉魏乐府诗之艳、趋、乱,略抒己见,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