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石油—苏丹项目作为当代中国石油外交的开山之作,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不小争论,特別是中石油的国企身份使人们对其海外行为与政府意志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种种猜测。基于此,本文选取政企角色作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中国对苏丹石油外交中政府与中石油这一国有能源企业之间的角色关系,及其中国对苏石油外交绩效的影响与成因等。  相似文献   

2.
罗东 《城市观察》2015,(2):158-166
"中国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已走过六十年历史,期间经历了若干次的研究范式反思与重构。但关于中国常被集体性解读为单一性的"乡土中国"这一现象仍未提升到这些反思或重构的学术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国是不在场的。它的话语逻辑,仍是西方以及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研究的霸权。当下,城市拆迁与业主维权等有关城市化运动的两幅图景正在重塑"国家—社会"关系,但遗憾的是,"国家—社会"这一理论框架在海外中国研究中又遭受到了质疑。相对于已形成研究路径依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化运动在学术上更敏感,将是找回中国研究主体性的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3.
潘光旦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一位较难书写的学者。结合中西方的优生学史和社会学史文献,本文指出“生物学派”曾一度流行于西方社会学界,潘光旦的学术思想与此派存在直接的源流关系。从孔德提出的科学层级来看,生物学是位于社会学下位的科学,社会学因而受制于生物学的规律。潘光旦在此意义上丰富了人类行为的解释层次,开创了从生物学视角分析文化现象的研究范式。但主流社会学在20世纪曾长期疏远生物学,当代一些社会学者致力于融合生物学建立综合性的理论范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鉴于与研究人类有关的当代生物学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各类社会理论,本文主张中国社会学应沿着潘光旦开辟的学术道路,建立和发展“生物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引发的争论均关注同一理论问题:即市场发育程度与社会分层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之亦导致了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正是基于这个通用的讨论和验证模型,韦尔霍文在2005年试图对市场转型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然而,本研究发现:转型理论的通用讨论模型在应用于中国的转型分析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缺少对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控制,缺少对年龄与不同所有制劳动力部门的交互作用的控制。由于这两类重要变量的缺失,导致了在转型讨论中核心问题的实证研究结果出现了偏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渐进转型的变迁”与苏联及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激进转型”的差异,使得中国渐进转型下的初职获得与职业流动的分层秩序有别于激进转型下的分层秩序。本文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所采集的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视域定格在毛泽东对青年的重要论述和科学评价内,从价值维度的分析视角出发,解读了毛泽东关于青年的"朝阳论""先锋论""三好论""方向论"等一系列观点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导刊》2010,(30):19-20
“我的经历是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不在国家研究机构或高校任职的海外归国青年学者,我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取得‘星光中国芯工程’的研制成果。这些经历充分体现了祖国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尊重和认可,是中国大力引进、全力支持海外人才的真实写照。”邓中翰说。  相似文献   

7.
1998年9月29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邀请有关司局的业务骨干,就机构改革后民政工作的定位和走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既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也引发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深层次问题.现将讨论的基本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产阶级的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中国社会的制度转型过程为背景来分析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作者根据"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按照"社会结构—阶级经历—阶级认同—阶级性格特征"的逻辑,对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做出"内源—外生"的类型化区分,并基于2003年CGSS调查数据,从"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两类中产阶级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分化的类型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权能否稳定存在和持久存在的关键,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等也竞相凸显,关于政治合法性的课题,学术界对此研究已久,本文立足在研究各位学者的成果基础上,综合各种观点,为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方学术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1978—1988)”的阶段成果,作为学术讨论我们将它发表,观点不成熟在所难免,希望学者同仁、青年朋友指正。读者若有不同意见或有可提供的学潮史料,请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学者进行译介研究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黄帝内经》译介研究现状,旨在了解国际对中医药的需求,总结翻译经验,以促进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和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软件,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黄帝内经》译介的研究热点主要分为《黄帝内经》英译本研究、海外接受度研究、译介历史研究及译介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汤普森所代表的研究传统颠覆了经济决定论和结构简约论的观点,强调了历史、文化和经历在工人阶级形成中的作用。这一研究传统也启发了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工人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介绍他们的若干主要观点,指出"国家变量"对于解释或叙述工人阶级形成的模式、特点和道路的重要性。在结论部分,本文探讨了国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组织和制度极富“特色”的话 ,“单位”应该是一个表征这种特色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这不仅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 ,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中 ,都不存在相似的组织和制度 (李猛等 ,2 0 0 0 ;刘建军 ,2 0 0 0 :1 1 )。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单位”现象 ,吸引了国内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将“单位”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基本单元 ,始于华尔德 (AnderwWalder)对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与权威的研究 (华尔德 ,1 996 1 987) ,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 ,多以华尔德的观点为基础 …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巨大的政治、经济转型,其中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成功转型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针对中国城市转型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基于UCRN核心成员的转型研究,并综合参考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对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新动态进行初步的透视与解读,并对UCIKN的集成之作《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发展多维透视》进行简要评介。  相似文献   

15.
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生存论预设下的"生存—经济"叙事模式到公民权视野下的"身份—政治"叙事模式的转变;由于"身份—政治"叙事模式既包容了"生存—经济"叙事模式的关怀,又避免了生存论预设对于"农民工"本身的矮化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窄化倾向,故相对具有优越性。不过,目前不少在"身份—政治"叙事模式下的农民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工问题之关系的本质化理解和处理有关。通过对户籍制度与公民权的重新检视,本文援引新近有关公民权的社会学研究,从承认与排斥的关系来理解公民权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和思考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及其获取公民权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一、引  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其中经济结构变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兴趣。中国发生的社会转变,正如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曾阐述的那样,它一方面是由命令式的中央计划经济,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变;另一方面,它也是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转变,即由单一的集权式治理向民主化实践的渐进过渡(Barr,1996)。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主导话题之一,许多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下的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7.
海外学者对丁玲的介绍和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海外的丁玲研究更是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和学者。其中,夏志清、梅仪慈和颜海平最具代表性。夏志清:从政治二元立场出发评论丁玲在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夏志清先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在196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举奠定了其在海外汉学界的权威地位。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丁玲并没有被列入专章来论述,只是在《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和《第二阶段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近些年我国人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也是一种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西方哲学中不仅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还有一些人性与民族意识的学者论,西方哲学中国化不会局限于中国学如何去学习西方学,也不会妨碍中国学的进步和发展。西方哲学中国化和西方哲学的研究理论更崇尚的是站在高维度去展望世界,进而使得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能够具有更多的自信。下面笔者将会针对"中国化"表述方式的历史根据以及有关具体的"中国化"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最后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成果进行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江磊 《现代交际》2008,(12):45-45
月相影响人的行为美国耶鲁大学的精神病专家拉维兹和利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阐述了一个观点:每当满月时,人们感情容易发生波动,精神病患者更会因此烦躁不安,他们头脑的电位差也达到最大值,这令他们处于冷漠和仇恨的状态,于是很容易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引发斗殴,甚至凶杀案件。很多学者认为,人类的侵略、谋杀、投毒、抑郁和心脏病等,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专业化中断”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作者考察了两种观点,认为它们未能揭示中断过程的全貌。从微观与宏观结合上,作者运用系统分析展开了中断过程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与人的选择,勾挑出了三个阶段性的结构因素:社会学范式转换、外来模式的影响、展开理论的探索,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学理论转型的讨论。对中断的历史分析,揭示了学术争鸣、中外社会学理论选择、对重大发展问题的正视,是中国社会学理论成长和建树的基础。作者强调,重述历史是一种理论行为,是对中国社会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学再认识,这一反思使人看到了经验研究所看不到的历史,看到了经验分析的局限。反思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