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美华 《求是学刊》2016,(3):155-163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祭祀制度的发展完善,朝廷努力将社稷祭祀礼仪推行于地方,但是在地方层面中州县社稷却遭遇窘境,其祭祀"多不如礼",呈现颓废之状,城隍神明显凌侵社稷尊位而备受地方重视。然州县社稷的现实窘境并不意味着其祭祀衰落,进入地方祭祀体制中的城隍神未能真正取代社稷的地位,而是被收编置于社稷位次之下。由唐至宋,地方社稷与城隍神之间的纠葛,不仅反映了国家祭祀体制在地方社会中的推行和影响,更透视出唐宋国家对地方社会日趋强化的统治和掌控。  相似文献   

2.
五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祇系统。其主要职能是分别掌管金、木、水、火、土五行系统,因此又称为五行之神、五精之君。从先秦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逐步形成,五色帝经历了一个由至上神降格为从属于天的职能神的过程,但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但是国家祭祀的主要神祇,还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中,成为三教九流的膜拜对象。古人对五色帝祭祀仪式进行了精心设计,表达出了促成天人合一境界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3.
李媛 《求是学刊》2012,39(3):143-148
明代地方公祭内容当中,各类神祗祭祀的变化最为频繁,大致经历了洪武朝定制期,成化、弘治迅速发展期,以及嘉靖以后的持续增长期三个阶段,祭祀内容不断增加,以致繁复.地方公祭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其是否有功于国家、惠爱在民、具有保佑功能,或学识德行昭著.这样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对这些神祗的公祭,发挥崇德报功、示范表率,及舆论导向的功用.因此,明代公祀体系具有明显的“为公”属性.整体来看,明代地方公祀体系是开放的,并处于不断变动中,其包容和排斥性构成理解明代地方祭祀信仰层级结构的一个视角.这种层级结构显示出明朝政府对国家所倡导的儒家信仰、制度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类民间信仰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学问》2015,(4)
妈祖信仰始于宋代,最重大的转机出现在元代。元代海运漕粮的成功使皇帝册封妈祖为"天妃",并和"护国"联系起来,从此妈祖成为中国人维护海权的精神旗帜。妈祖信仰促进了国家航运事业的兴起;轰轰烈烈的航运事业也将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传播到了沿海、沿河,甚至内陆之地和世界各地,为妈祖信仰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晋南襄汾县赵康镇一带流传的赵氏孤儿传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它能够融入地方文化传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被不断地实践并传承.调查显示,这一传说在地方民众的祖先祭祀、 地方庙会、 民间艺术表演、 婚姻禁忌和村际关系中都有独特的表现,并已成为地方信仰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影响因素.传说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实践表现,是深入理解传说特征、 探讨传说在地方民众生活中的深层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祭祀仪式是通过一套完整的仪式来展现其信仰根基和精神依托的.广西马山县内过屯壮族社庙祭祀仪式的实践过程充分表明,虽然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传统的祭祀仪式实践方式正在经历由规则向策略的转变过程,并不断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但壮族民众依然能通过这一整套的仪式来完成对自身信仰的延续和社会关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河水的涨落影响着中国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对黄河的感情非常复杂,既依赖黄河提供的诸多便利进行农业生产,又畏惧黄河河水泛滥带来的灾难。在现实因素、万物有灵观念与阴阳五行说等思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先秦及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对黄河河神的祭祀。从殷商到汉代,祭祀河神的活动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对河神的祭祀规格、祭祀用品、祭祀时间和地点等逐渐有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河神祭祀制度。  相似文献   

8.
赵克生 《求是学刊》2006,33(2):126-131
明代生祠主要为地方官员、抚按及平定地方动乱的军事将领而建,正德、嘉靖以后逐渐普遍化。加速生祠普遍化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各地的赋役改革、地方动乱、宦官专权等。明代生祠符合儒家祭祀礼仪,虽是地方的自为,仍然属于国家倡导的儒教信仰体系,具有“精英主义和无神论的特征”,能够在伦理的层面上影响人们。同时,生祠亦有其社会弊端,尤其是当生祠成为官员“德泽在民”的象征时,生祠也就可能成为官员邀誉于民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之下,生祠糜财累民,自然沦为一种古代的“腐败工程”。  相似文献   

9.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北京建有数量不少的马神庙,在一些大的庙宇里还建有马神殿。通过对马神祭祀活动和祭祀群体的考察和分析看出,马神信仰经历了从国家政治的象征符号到代表行业利益诉求的象征符号的转变过程。这与王朝马政的兴废和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马神信仰还可以窥见到,在不同的现实利益驱动下,不同行业间的竞争和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争夺。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是中国祭祀故人的日子。在江西省南昌市,以往烧纸钱、燃鞭炮等旧的祭祀方式已逐渐被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集体追思会:情真意切今年清明时节,前来参加东湖区火神庙社区集体追思会的有社区  相似文献   

12.
蒋艳萍 《探求》2022,(6):95-103
金花夫人曾是广东和海外粤籍华侨华人普遍信仰的掌管生育的地域性神祇。明清以来本为民间俗神的金花夫人不断被儒道正统祭祀系统纯化收编,尊为“天南大母”“金母之妹”,成功地从世俗女巫变为粤人的母亲神,其信仰广为传播,逢金花诞日,更是热闹非凡,成为民间颇为隆重的节庆,满足人们求子祈福、休闲娱乐、聚会欢宴、安身立命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3):89-94
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从信仰对象、信仰方式、信仰媒介三方面展现了巴蜀信仰民俗的丰富内容。巴蜀信仰民俗中,信仰对象比较丰富,主要有鬼魂、精怪、神灵,巴蜀文化尤其迷信鬼,崇拜道教神灵;从信仰方式看,主要有祭祀、预知、巫术,其中巫术被更加普遍地运用;在信仰媒介方面,主要有巫和术士,巫在巴蜀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5.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14,(3):147-149
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原始信仰以及民间风俗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原始信仰中对大自然的信仰与对人类灵魂信仰的相互结合,成为了信仰民俗传承的原始思维的根源和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其中的信仰和崇拜方面就构成了信仰民俗的核心内容。这便使得鬼神观念深入人心,加之随后佛道等诸宗教的介入,鬼神成了当时人们内心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由远古祭祀仪式发展而来,以观众的欣赏习惯为基础的戏曲表演和创作就必然离不开神鬼信仰的影响,从而成就了古典戏曲作品中诸多的鬼神形象。  相似文献   

16.
周青 《社科纵横》2013,(9):97-99
本文以秦安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中的蜡花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县郭嘉镇民间社火祭祀活动的田野调查,深入探究了秦安蜡花舞以民间信仰为内在核心的文化性质特征。将秦安蜡花舞置身于这种活态文化现象中研究,以期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秦安蜡花舞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沉淀的原始文化遗存被今人广泛关注,并从中窥探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丰厚的人文气息与独特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7.
李秋香 《唐都学刊》2012,28(1):73-75
民间信仰具有多种文化认同功能与文化控制作用。秦汉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或文化控制功能不仅具有共时性特征,而且具有历时性特征。由于民间信仰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故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秦汉时期的某一时段,其独立性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神为太一,但各地信仰的主神又各具特色。这一方面表示民间信仰并不与国家祭祀同步叠合,另一方面又显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小文化传统处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既统一又对立的地位。具体来说,王朝早中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对和谐的一面;王朝晚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则显现出对立的一面。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对于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可以通过观察动物以及风云的异常,预测即将到来的降雨。"浴猪"与"黑猪过河"就是古人利用猪的习性与气象的变化预测降雨的方法。因此猪逐渐被神化为地上之河伯、水神,另外由于受到"天豕主沟渎"这一古代星占学说的影响,地上之河伯与天上星宿"天豕"皆为猪神形象的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西游记》中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受此影响产生的。这一演变体现了古人从自然观察开始,到民间信仰的形成,再到影响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深刻诠释了文化形态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性、融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而文化形态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猪八戒原型来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20.
雷英章 《创新》2009,3(8):94-96
隆安壮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围绕水稻生产的各个阶段,形成一定仪式,并融入了民间信仰,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系列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