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的相扭结,构成文学对象并激起了作家的情感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作家把由文学对象和审美经验构成的表述性对象符号化,形成文学价值的客体性载体一文学作品.文学作为科学—社会学范畴,不只具有审美属性,而且具有诸多非审美的社会属性.文学作品作为具有潜在价值的载体流布社会,与接受领域中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同一类读者的特定的阅读意向相遇合,便会建立起不同的审美意象,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建立起认识的、道德的、教育的、政治的、审美的等等各种对象性关系,也就表现为文学的认识、道德、教育、政治、审美等价值.文学就是这样通过社会的价值关系网络作用于读者的感情,推动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家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文学价值只是一种可能性价值.可能性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观念,作品潜在的文学价值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中,其实现方式、所实现的价值内涵具有多元的性质.读者的作用是将可能性的文学价值向现实性、必然性的文学价值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3.
苏轼早年在文学创作上推崇杜诗;晚年则推崇陶诗。他联系其立身处事来确定文学创作的风格、品位与价值,从而发掘出陶渊明、杜甫其人其诗的伟大价值,苏轼这种认识和评价作家的方法,对今天认识文学现象,了解中国文学的规律与特点,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入澳大利亚,文学节是一个重要渠道.澳大利亚的"阿得莱德作家周"、"墨尔本作家节"和"悉尼作家节"等众多的文学节,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翻译家和来自海外与澳洲本土的华人华裔作家,并在文学节上推介他们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历史介绍给了澳大利亚的读者,发挥了两回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业文化语境中读者、作者、编者心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商业文化语境中艺术生产已归化为商品生产,读者、作者、编者的文学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学写作与读者之间已由原来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变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出版者则成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读者选择"与"引导消费"成为文艺市场的主要动力.作为消费商品的文学艺术,其最终价值的实现是读者的购买行为."文化工业"时代的读者是平面、浮躁、感观与一次性的.即时的感官消费是他们当下最佳的文化消费状态.这种消费时尚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在于读者对于作家与作品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文学文本存在极具张力的开放性空间,为误读文学接受中的审美启迪价值建构文学文本的审美视域和文化意蕴。历代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多维误读,不仅构成对文本永无止境的审美阐释视域,也为文本价值提升铺路搭桥。文学文本审美启迪作用,往往取决于它被"背叛"的程度有多大。文学接受中审美"发现之旅"的填充和误读的"背叛"性超越,使文学文本审美意蕴的"负氧离子"递进式增值和扩散状弥漫,更加鲜活地释放出文学生命的宝贵价值。因此,深刻认识误读的审美启迪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演义>心理战术描写特征的成因大致有三:其一,社会现实、个人遭际对作家创作心态和价值趋向的影响;其二,文学传统及文人忧患意识对作家关注焦点的影响;其三,读者的审美趣味、接受心理与作家审美理想的同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杰出代表,伯尔选择了以写作的方式来反思社会现实的阴暗,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和民众的责任.他将"反抗的政治"与文学的想象力、与诗学结合起来,倡导一种"作家的政治".以此来反观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的现状,伯尔的写作姿态不失为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予人们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理解能力,给人以美感享受,根本原因就是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文学,更应该以鲜明的爱憎,强烈的好恶,使读者从中认识生活的真谛,受到启迪和鼓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读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中的具体作用入手,论述了文学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为着一定的读者群众的,作家心中都有着“潜在的读者”,他们是作家创作过程中不执笔的合作者,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最后完成者。作家创造着读者,读者也创造着作家。而读者接受更是文学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土壤,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价值的衡定,审美效应的发生,都不可能离开读者的阅读消费而孤立绝缘地产生。所以人民是文学工作者的母亲。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