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思想,它不仅直接指导着古代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活动,而且对当代环境法制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纂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促成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及环境道德法律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丰富而深邃的生态价值。挖掘、弘扬道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道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主义;“自然无为”的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由于苏联解体后大量环境问题的披露以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称谓上的设想,“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其关注对象.克沃尔、福斯特等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早期注重环境保护后来却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原因在于民主体制的破坏、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以及外延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并认为“第一时代”社会主义缺乏对自然的关爱.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没有矛盾,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但他们的研究又警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如果在实践上不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样无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未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全球化”、“传统”和一些现代性理论,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本身的特点,以及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现代的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以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环境文化管理模式。运用该模式,可加强环境管理中理论观念的普及力度,充分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节约物力,共爱民生"的优秀思想,培养人们鲜明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优良生活习惯;同时在该模式下主动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进行理性消费和适度开发,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协调好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技术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于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通过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一个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出现的环境污染正是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失调造成的.因  相似文献   

7.
古琴文化的当代发展是一种新的文化建构过程,资本转换成为历史记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形成新的文化表征之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的维护与利用、文化主体社会角色分化而产生的不同需求等外在社会因素对传统古琴文化内涵的冲击,导致了人们对古琴传统边界当代消解和古琴现代文化表征多样化的疑问.结合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从公共文化视角对古琴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当下局面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日本神户市南京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游客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日本人对“唐人街”的传统建筑表现形态、设施经营特色及中国传统民俗生活方式的了解、认识程度,均影响着对“南京町”这一异文化环境的认知状态,且随特征要素分布密度的不同,对南京町具体范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并通过对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得出“在以区域作为范围判断标准的日本,南京町却是以‘街道’的概念为人们所认知”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关于环境保护主义的人类学讨论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主义作为一种话语或表征,不仅反映人们对客观环境状况的关注,也赋予了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治理政策以极大的合法性,从而推动了基层牧民的牧业生产从“定居放牧”到“舍饲圈养”的剧烈转变.然而在内蒙古中西部S苏木B嘎查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禁牧舍饲的生态治理政策并不符合基层牧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和对环境的理解,因此也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抱怨和抵抗.这种上下的矛盾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和环境保护语境下“自然脱嵌”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的文化消费形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一方面拒绝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 ,一方面却陷入当代文化消费中无所适从。人类传播方式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口语文化 ,2 .印刷文化 ,3.电子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正在削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 ,文艺工业化、商品化使文化消费更为便捷与符合人性 ,同时也在诱导人性的堕落 ,人们情愿相信虚拟的世界而不愿面对现实。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文化艺术 ,要么战胜虚无 ,抵抗庸俗 ;要么放弃立场 ,自我消亡。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清朝末期湖南江永县的两位女性持续一生的友情.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关注“女书”和“老同”等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作者生活和成长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所以中国文化环境浸染的缺失无法用资料和调研弥补,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最终难以突破东方主义的樊篱.文章通过解析《雪花与秘密的扇子》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揭示这位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是“第三极文化”最重要的内涵.“第三极文化”的首要目标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会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实现自我“超胜”和整体“超胜”,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永恒主题。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以来 ,人们对待传统文化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正确处理好“史”与“论”、“一体”与“多元”、“真”与“美”、“古”与“今”、“中”与“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环境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由于研究者们在研究内容、方向、角度以及层次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称谓上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为什么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环境保护思想”,也不能称之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本文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正式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首次明确了环境法基本原则,体现了形式法治的要求,释放出环境法要以基本原则规范为中心来构建和发展基本原则解释体系的信号.环境正义理论体现实质法治的要求,虽源起美国,但中国也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交织的环境正义问题.新法确立的“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四项原则的内涵与环境正义理论存在着深度契合.以“环境正义”为视域思考环境法基本原则,在丰富、深化环境法基本原则解释的同时,也为环境正义法律化提供路径思考,促成环境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嵌入到社会生活系统之中,通过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习惯而对传统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造成强烈冲击;文化产业特性与互联网经济更为契合,开启“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改变文化企业“散、弱、小”的发展现状.传统文化企业应重视“互联网+”,结合自身核心优势,遵循互联网经济运行规律,在用户中心指导下,以变革商业模式为核心、以创新组织管理为支撑积极拓展互联网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现代公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经济和人性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儒家伦理事实上已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公关意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行动化的积极意识,必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化这两个层面上,“民主参与”与“商业竞争”是公关的两个重心、两大基础。中国目前要努力强化“公民”、“公仆”、“公德”、“公众”、“公平”、“公开”六种文化意识,改造旧有的文化环境,使之适应现代公关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美学观念是一个大课题,但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怪圈”——“圆”.圆的意识、圆的意味、圆的意蕴,始终贯穿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与思维行为模式中.于是,传统的文化艺术以至环境艺术中,无不执着地体现出圆的形式,更多的是圆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发展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伦理视阈探讨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一是提出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伦理意蕴,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精华、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发展生态农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提出科学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认为应从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普法工作,增加生态农业生产的政策性保护,普及和提高农民农技和环境科学文化知识,加强防污治污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