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常听到初中生这样嘀咕:“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学生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怎能写…优美的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自然妙笔生花。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十分注重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否则学生的写作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理念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回望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汗颜。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思咬笔杆”,一写到人物必定少不了“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样的词汇,可谓“千人一面”。因此,面对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做的,应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快乐的,写出个性化的习作更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快乐地写出个性呢?笔者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抽象并不等于枯燥无味.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并发现数学的美,学生就会喜欢它,对它有感情,有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数学,就会变教师“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就会将学数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4.
庄稼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支配的土地,谓之“自留地”,在这块地里,他们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我们的孩子也渴望有这么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顺其所需,我就给了。这块“自留地”放在每次誊写的作文之后,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是地道的“农民”,所以还得由我们这些“老农民”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中小学生普遍嫌教师和家长“管得太多”,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是教师“教得太多”。教师经常会片面地认为学生这边不懂,那边不行,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越俎代庖”的角色,从而“一包到底”。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要学会“偷懒”,把握好课堂,给学生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6.
“酷”——学生的口头语,即个性,标榜自我,让学生的作文也变得有个性,也“酷”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问题。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早已形成了一种模式:布置题目——批改评阅——泛读佳作,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自己的写作个性,长期的潜移默化作文就变成了“同一首歌”。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作文教学中,我们曾为学生无“米”下锅而犯愁,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我们又为学生有“米”,却不知道怎么下锅而着急。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精神,激活孩子们的个性化感悟,引导他们抒发个性化的情感?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几种作文讲评课的课型。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这种“个性化”行为,一味地“讲”,一味地“塞”,结果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难以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巾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松绑”,放开他们的手脚,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去感悟。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呢?本文就阅读感悟能力的培养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课无不渗透着作文教学,有心的同学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但时至高三,仍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老师以前很少讲作文”,“我们写不好作文”,“我们没有材料可写”,“我们语言太贫乏”,“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作文写不好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2):77-79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方色彩的话语,那叫做“方言”;每一个行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我们就叫它“术语”:那么,如果大学校园里也有那么一些话,是属于学生们的呢?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大学生们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用来在网络上交流,旁人一般是很难理解其中含义的,我们把这些话称作——“网话”。接下去就将为您解密校园十大“网话”。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荡涤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鼓励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还作文教学一片纯净的天空”,已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题曲。但是如果拿学生作文去读一读,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还是不少。为什么“改革”了,学生作文中的灰色污染还是不少?笔者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也许有些人心存困惑:让学生读课外书,会不会挤占了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呢?让我们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彩感言吧:“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理解能力必然也能增强,精神世界会得到丰富,从而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就抓好课外阅读教学,先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引导提升为自己的“志趣”。这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种一颗阅读的种子,让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然而新课程实施到今天,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动手实践上似乎是走入了很多误区,看看每一节精彩的数学公开课,如果没有动手实践环节,仿佛就不是一节好课,不动动手操作操作,仿佛就违背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将阅读单纯地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意识到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教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一个学生站起来报告:“老师。我们班的鱼死了。”教师略一思索,卖个关子:“死就死了吧.不就是一条鱼嘛?”结果.同学们议论纷纷:“不行.这可是我们精心养育的。”“鱼死了.我们班里就失去了生气。”见条件成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史桂娥 《新天地》2011,(8):101-101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我们面对的“熟悉”的学生,其实有着隐蔽的千差万别!且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教育教学有针对性,要想能“一语中的”,就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门别类”努力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相似文献   

17.
王亮 《新天地》2011,(10):127-127
一、分层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  相似文献   

18.
通常地,我们要求学生说:“唉,老师在讲课,要注意听……”,一直这样唠叼着,学生就学会了倾听吗?现在课堂中,不乏教师课堂上生动的语言滔滔不绝,而学生仅仅充当配角。等到作业一反馈又惊诧不已,责怪不断,冀‘大恶”者正是“好心”的自已!不如,我们学会去倾听学生,学会给学生足够表达的时问,学会带着朋友般的热情来聆听学生思考的足迹,触摸学生情绪的温度,发现错误中蕴含的新奇、荒诞中包含的合理……也许那样。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评议中,老师们为儿歌《家》里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一句话的教学争议起来。“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只昂首的大公鸡,应该出示地图,上面开满鲜花,这样更形象些。”“‘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采用比喻手法,蕴意是祖国对儿童成长的呵护和培养,教师仅从祖国大自然美好的角度切入引导读书体会,文本意思挖掘不够。”“一年级学生呀,说多了他们能理解吗?”……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20.
作文,历来为不少学生所“深恶痛绝”,老师也常叹其立意肤浅,构思俗滥,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心理压力过重。长期以来,我们一些老师一写作就谈审题、立意、构思、技巧等,再加上平时训练不得法和考试难得高分,学生更觉作文“高不可攀”,这样自然产生了谈作文色变的心理;作文是越写越怕,越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