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就吐蕃时期汉藏体育与医学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吐蕃时期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从松赞干布赞普开始实行了与唐王朝联姻等一系列密切汉藏关系的开明政策,不仅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吐蕃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历史生态与人文环境,吐蕃户均人口系数约为4,少于中原地区;吐蕃王朝时期在军事部落制度下大致每3户出1士卒。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除去新占领区所控制的人口,吐蕃王朝本土人口当在350万左右。此外,吐蕃社会中亦存在"不在籍"人口,其具体情况与中原地区有差异。在这些人口中,战争移民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强,而战争移民所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对后世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口及分布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永红 《西藏研究》2007,1(4):53-58
吐蕃军事研究是吐蕃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军事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作者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叙述了吐蕃军事发展的特点,重点阐释吐蕃军队的组织、作战、受佛教影响等内容,提出了吐蕃军事发展的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吐蕃统一政权是藏族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大放异彩的时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吐蕃贵族在吐蕃政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韦氏家族在吐蕃贵族中极其显赫.韦氏家族成员几乎贯穿了吐蕃政权的始终,对吐蕃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齐德舜  洲塔 《西藏研究》2008,(1):96-102
藏族自青藏高原上兴起之后,便开始了其四方征伐的历史.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吐蕃政权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这就是吐蕃政权的传统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体现的是古代藏民族对战争规律的理解,可以说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迄今为止,对吐蕃政权传统军事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文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存《步辇图》、龙头三弦琴、璃兽葡萄镜等文物可看出唐与吐蕃地方政权之间的往来,以及唐、吐蕃的联姻对吐蕃经济文化的促进和吐蕃文化对内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云 《中国藏学》2007,8(3):24-32
本文依据古藏文文献和汉文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时期对外扩张的各项策略进行宏观上的分析,从而勾勒出吐蕃扩张策略的基本轮廓,以期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吐蕃王朝发展进程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项策略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探讨吐蕃王朝崛起、强大和称雄中亚地区的内在原因,同时考究这些因素与吐蕃王朝走向衰落,直至最后灭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吐蕃节度使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军事发展进程中设置于占领区的军事建制。其中,中节度是吐蕃王朝针对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的军事战略而部署的军事单位,有独立的军事建制体系和攻防区域。以传世汉藏文史籍、碑铭及敦煌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吐蕃在西川、西洱河地区军事战略部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节度的形成可追溯到吐蕃部落制时期对外军事部署形式中的三大勇部;管辖区域随着吐蕃与当地诸部关系的变化而有所伸缩;由于吐蕃对西洱河地区攻略中军事地理交通的特殊性,吐蕃中节度亦被称作铁桥节度。  相似文献   

9.
公元七世纪初期,吐蕃迅速崛起,成为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军事王朝.在政治上,松赞干布制订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与唐朝联姻修好;在军事上,对内征服象雄.统一全境.对外征服吐谷浑,占领丝路,后来,向西域进攻,与唐朝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安西四镇的陷落,使于阗一度成为吐蕃的臣属.  相似文献   

10.
略谈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封建农奴制是在吐蕃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蕃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吐蕃占领唐朝河陇地区近百年之久,对当地的人民采取了  相似文献   

11.
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文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生态屏障以及区域开发体系的构架。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2.
西藏双语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藏、汉双语并用是西藏社会语言应用的必然需求和发展趋势.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就先后实施了双语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民族研究》2001,(1):37-44
文章根据西藏的实地调查材料,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的整体情况,认为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的不平衡发展,这是西部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进行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同时,应当运用政策和资金优势,推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农村和农牧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西藏历史上各个时期双语发展的轨迹,认为西藏双语的发展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西藏社会谋求强盛、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壮语、布依语、毛南语、莫语等对跟汉族有关事物的称谓为切入点,从语言学及史料考证的角度对明代汉族与广西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考察,论证了明代都司卫所制除了对广西经济文化产生正面影响外,它们与当时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凸显了其军事特点。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众多江河源地区,文化和自然生态功能重要且独特。因此,该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处理和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及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带来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西部地区人文特点的约束激励机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部地区271家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企业利用上述因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轨迹、主要特征及转化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具有双重二元性,这是西藏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为了统筹西藏城乡经济发展,文章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对1978~2006年西藏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轨迹进行测算,得出西藏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具有波动性、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错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等重要特征,并从现阶段西藏的区情出发,得出西藏经济结构已经从"非典型"过渡到"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西藏历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青藏铁路的开通,使西藏社会正经历从遥远的"异"文化变为近距离的"我"文化的过程。西藏经济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工商业的比重上升,服务业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加速与人口适度集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这一切将极大影响西藏文化的"原生态"与西藏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的西藏居委会城市居民之消费变迁的"文化意义"进行描述与思考,力求展示西藏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之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地方性知识。通过调整、引导居民的消费方式,发展适应西藏经济发展、适应藏族人文地理特征的消费文化,将对西藏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藏以独特、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旅游开发的持续推进中,也存在种种令人深思的问题.实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有助于克服旅游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对西藏生态的破坏,做到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西藏高校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打造,可以发挥其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还能创造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缓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西藏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西藏乡村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西藏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西藏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文章以当前西藏乡村经济的环境和现状为立足点,着重研究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与基本路径,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藏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