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雪梅  柳中权 《理论界》2007,(12):32-33
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瓦解了原有的社会整合基础,削弱了原有的社会整合力量,从而必然引起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改变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使和谐社会运行的社会整合机制,充分重视中华文化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建 《理论界》2007,1(2):147-148
市民社会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术思想史上曾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传统哲学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是政治国家的统一体,是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那种状态,黑格尔颠覆了这种理论,指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的中间阶段,是一个经济联合体,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再次颠覆了黑格尔的理论,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性和神秘性,认为市民社会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领域,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而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3.
茶在西藏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朝起,藏族同胞饮茶就已经具备了社会过程化,即受到了多方社会因素影响,并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自身的发展历史。变迁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意义,表现了藏族同胞与西藏社会中具备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为其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维护社会稳定是新疆的永恒话题,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都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为压倒—切的头等大事,当作自己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常抓不懈,较好地维护了新疆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国家建构和社会进化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关系国家推动社会建设之路径选择的重要问题。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进化理性观及其“自发秩序论”“建构原罪论”,不能解释中国政府主导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化的经验事实。作为一项国家建构行动,地方政府培育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及其效果充分说明:国家建构是政治吸纳以及嵌入、生产社会的理性行动过程,国家建构社会的组织框架、权力链条和行动方式均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国家建构是社会实现有序演进的行动机制,国家建构了社会进化的基本秩序,为社会进化输送了养料,提升了社会进化的速度;国家建构更好地助推社会进化,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衔接,实现了国家建构的行动理性与社会演进的主体诉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并不神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看,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国家政治对社会一切领域无孔不入地渗透阻碍了社会正常的发育过程,这不仅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政治的发展,社会因此陷于长期的停滞状态中;资本主义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过程,因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超经济强制为自由竞争所取代,自然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人们…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切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消耗,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往往表现出对所有经济活动成本的关注,而社会运行成本却很少有人加以考虑。从工业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社会运行成本一直处在不断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运行成本的增长也是风险社会降临的原因之一。造成社会运行成本持续的原因是多样的,可以计入社会运行成本中的因素也是多样的,虽然在每一个微观系统中所产生的成本都已在社会中进行分配或转移,但当这些成本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必然要由与人类相关联在一起的自然界来承受。因此,一方面是社会因为运行成本的增长而出现了成本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导致了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界将无法消化的社会运行成本重新反作用于社会,从而使人类陷入了风险社会。在人类堕入风险社会的时候,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就应当成为社会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包艳 《理论界》2007,(10):221-222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分化,本文对社会分化理论进行了梳理,该理论一方面对社会分化给予了正面、乐观的分析,另一方面对分化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进行了批判。旨在通过对社会分化理论的梳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为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新秩序,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彻底扫除旧社会的遗毒,采取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解决失业问题。这些实践不仅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而且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汪锦军  张振威 《浙江社会科学》2023,(4):40-48+157-158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社会面临着社会秩序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需要重新构建适应治理现代化需求的社会内生性秩序。近年来,基层的创新实践为建设内生性秩序提供了案例样本。通过对D镇“信用+社会治理”的创新案例分析,发现基层社会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嵌入,从而将传统社区的自发秩序和国家建构的制度秩序要求整合到基层社会生活实践中,推动了现代化转型中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的生成和发展。这既拓展了微观层面的社会秩序解释框架,也为实现“强国家、强社会”的秩序格局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普遍受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普遍受益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由发展进程的推进带来的好处。它以社会发展为前提,目的是使广大社会成员受益,因此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相对公平的制约机制,同时它是一个渐进受益的过程。普遍受益原则是社会公正、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综合体现,它的确立使社会发展真正具有了归属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受益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与稳定,能够促进社会的理性化和法治程度,有助于社会质量的提高。缺失这一原则,就会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破坏社会公平原则并降低社会整合程度,限制社会成员的潜能开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护体系属于较为典型的保险社会体系,形成了以社会风险共同性假定为前提、以个体同质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同质性的贡献原则和排斥性的补偿原则的结构模式,基本满足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保护需求。但当生产方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时,劳动组织方式发生变革、个体异质性越来越鲜明,契约的排斥性和风险的异质性使保险社会面临挑战,保险社会的机械团结被信息化生产方式和知识变革所瓦解,社会保护体系需要以个体差别为基础的有机团结。以“赋权”为核心的社会参与为社会保护体系的有机团结提供了一种可能。社会保护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可参与的包容性行为或活动,使社会成员获得自身价值、提升收益能力,形成“参与性”的有机团结,能够以此摆脱保险社会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排斥和个体异质性风险的挑战,满足信息化生产方式的社会保护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3.
在西欧庄园瓦解后,为何西藏的庄园社会仍然存续了几个世纪?现有相关研究难以作出充分科学的解释。文章基于已有研究,认为这关键在于西藏庄园社会中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由五大子结构系统构成:上层政治结构、基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行政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在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一个封闭单向控制的社会结构系统。庄园社会中“无发展无增长”的社会状态、固化的阶层以及无组织社会力量的缺失等,使西藏庄园内部难以形成内生力量去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状态,使超稳定结构能够长期存续。庄园社会长期处于“停滞性”运转的状态,促使西藏庄园社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有序运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现代国家力量的进驻,瓦解了西藏庄园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翻开了西藏社会发展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论人类社会发展与三次社会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200多万年发展历程中一共发生了四次大革命,造就了三个不同的时代,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的洗礼,而这些根本性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由原始的采猎社会向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三次社会转型。尤其是第三次社会转型的发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德明 《北方论丛》2023,(1):125-132
罗运炎对民国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工作。他大力倡导禁烟,对禁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较多,组织开展各种禁烟活动;他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考察了西方国家在华治外法权等社会热点问题;他对民国的儿童、平民、青年及劳工群体的现状及问题也给予关心,提出了具体的对策,特别是对劳工问题最为用心。罗运炎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实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社会的弊病,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前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民阶层的发展壮大,“以民养民”论的出现,民间社会救助活动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从民间办理的仓储事业,到民间建立的社会救助组织,再到地方宗族组织进行的各种具体社会救助事务,民间社会救助呈现出一种繁荣兴盛的局面。其中既有政府层面的积极提倡,又有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认同,更有富民阶层的主动参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并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徽州社会科学》2010,(1):24-25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刚刚出生还在嗷嗷待哺时就被他们的父母因种种原因无情的抛弃在医院、车站、路边,甚至荒郊野外……他们就是弃婴,弃婴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遭父母遗弃,弃婴行为不仅侵犯了儿童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挑战基本的社会伦理,而且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弃婴的增多给社会和政府加重了负担,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通过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根据,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论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理论模式。在我国,作为和谐社会建构的首要价值原则,社会公正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公正一直没有在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完整且真正的体现。因此如何遏制社会不公正现象,维护社会公正,进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建构,已成为我们当今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导致了社会的全面政治性“祛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控制的相对松弛,各类 民间信仰活动纷纷复苏,整个社会似乎又开始陷入一种“着魅”的状态。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乡村社会,文革这 一“非常态”时期的社会精英们在社会恢复“常态”以后,其悲惨的下场往往成为了社会重新“着魅”的祭品。在 这纷纷扰扰的“报应”背后,掩藏的是社会人际规则深层次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