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行业的支持,煤化工产业以煤炭作为主要加工材料,它的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国煤化工产业亟需转变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提高煤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确保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绿色环保生态理念的大力普及的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注重周围生存环境的绿色化、环保化。但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各个行业都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低碳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应用对绿化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空间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低碳理念、低碳理念应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低碳理念应用到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钟静婧 《城市》2010,(9):34-37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如何既能减小单位经济规模的碳排放,又能保持城市发展及城市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一步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碳减排和发展低碳产业提到了战略议程,中国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必然之路和战略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那么,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如何利用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推动上海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并且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是上海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报告首先梳理了各国金融中心和金融业服务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然后总结了上海、天津和北京为低碳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现状、优势和不足,最后,结合本土实际,从低碳经济角度就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系统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而室内设计作为现代建筑中承载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也是人们对于起居环境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是室内环境设计所具有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特点也与近年来的绿色环保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冲突,所以在全世界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有所提高的条件下,室内设计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迎合这种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减少室内设计所需要的能耗,尽可能的以树立低碳的设计理念来满足人们对起居生活环境的需求,但是这无疑也给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就低碳设计理念影响下如何提高住宅室内设计的实用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并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们不得不关注起碳排放量过度和能源短缺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全球范围的低碳革命随之兴起。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以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以“低碳”为前缀的新词汇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10,(10):29-32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经济活动的重心在城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也在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牛桂敏 《城市》2016,(8):9-13
京津冀高度依赖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定下了绿色转型的主基调。绿色转型要求京津冀协同疏解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降低产业结构重量;协同开展绿色、智能制造行动,降低产业消耗和排放强度;协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降低产业的资源能源依赖度;协同壮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升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协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任洪星 《职业》2012,(6):172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目前越用越少,供给日趋紧张,如何平衡能源有限供给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各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重工业基地,然而,能源消费对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乘数效应,使得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正在以更大的绝对量排放到空气中,这种经济活动给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担并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因此,从辽宁省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根本途径。那么,如何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来确定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全球性共识。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分析了它与电子商务的关系,进而探索了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廊坊市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已然成为全球的热门词汇,发展低碳经济渐成人们的共同话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信息化和低碳经济有机对接,信息化该怎样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先导作用,在漫长的低碳经济旅途中信息能否走出新型发展之路……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 《城市观察》2010,(2):130-136
低碳城市建设涵盖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多个层面,其建设理念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高度吻合,湖南应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这一契机和平台,明确发展规划、完善法律规章、配套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氛围,从而完善低碳管理体系,梯度有序构建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正经历的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从国际社会政策走向、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还是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没有选择.尽管哥本哈根大会"不欢而散",给人们心头蒙上一层阴影,但世界各国人民选择低碳经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职业》2006,(Z1)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前哨。它贯穿项目论证、审批、建设、验收及后期管理各个环节,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如何使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寻找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子,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了更多要求。作为真实记录建  相似文献   

16.
按照"生态优先、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修复,严格环保准入,布局绿色产业,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科学规划建设各级各类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包括: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园区、低碳工业实践区、绿色生态城区及绿色城市、低碳城市.进一步探索发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对不同发展区域实行有差异的发展目标考核,鼓励、褒奖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作为"、"低碳作为".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针,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化城镇建设之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水资源变得日益紧  相似文献   

18.
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低碳价值观、低碳动力、低碳意识、低碳态度、低碳能力和低碳行为上。通过低碳理论研究、创立创新低碳文化理念,大力宣传和重视低碳文化教育等途径和手段,加强低碳文化构建工作,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观理念,生态城镇建设注重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城镇建设应该选择适合的路径,本文对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城镇、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等四种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时期环境立法工作在30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经济建设优先,一种是环境保护优先,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整个环境立法工作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